藩镇节度使曾经是一把尖刀,缔造了大唐帝国二百年赫赫战功,但它最终却沦为刽子手,摧毁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以我个人的对唐史的理解,节度使制度培养了一个与大唐豪族政治相对立的阶级,它注定会成为大唐帝国的掘墓人!那么,节度使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又是如何演变为毒瘤的呢?

节度使制度的诞生

作为中原民族,长期遭受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之苦,于是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从内地征调兵马前去打击入侵者。

唐朝经过百年的奋战,陆续灭了好几个游牧政权,但散居的游牧部落依然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后,他们又成为危害大唐的敌手,于是战争永无止息。


如果每一次都从中原调兵,显然无法应对战时的需求,于是就有了常驻边境的军队,这些军队就被称为“藩镇”,类似于北魏时期的北部六镇边军。藩镇将领持节统领地方,称“节度使”。

您可能会问,边军自古有之,与节度使有啥本质区别呢?

以前的边军通常叫“屯田军”,一边开垦种植,实现自足自给,一边训练作战,身兼两种身份。而且屯田军的数量较小,只在个别热点地区设立。

节度使制度则不一样,从唐玄宗开始,一口气设立了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那个节度使,涵盖了整个北面和西面的数千里边境线。

同时,藩镇军队不从事生产作业,是职业军人,消耗极大,那么他们的兵源和供应怎么办?


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兵源由折冲府提供,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河东一带。随着土地供应的枯竭,以土地换兵源的路走不通了,于是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

既然是募兵,兵源就由内地转向了藩镇所在地,就地招兵,由国家养职业军人。

后勤供应也从中央调拨,变成了“就地取材”,由节度使兼任藩镇的行政一把手,用当地的税赋供养藩镇兵马,免去了运输的消耗。

由此可见,藩镇与屯田军的性质差别很大,节度使是藩镇的军政一把手,权力很大,藩镇形成了独立的自循环系统。

这个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兵源素质,并提高了运行效率,大唐强盛的战斗力就是靠节度使制度的先进性而形成的。


节度使制度的演变

刀快了难免自戕,节度使制度带来强大战斗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它相对独立的体系就成了藩镇走向割据的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四大事件成为藩镇嬗变的重要节点。

01.任用胡人

早先,节度使与朝廷的流动性很强,朝廷随时指派大臣就任节度使,节度使服务一段时间后就回到朝中任职。那时候,大臣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到藩镇建功立业,然后回到朝中出任宰相,这叫“出将入相”。

比如当时的宰相张说、张嘉贞、萧嵩等人都是如此,直到李林甫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咱们应该重用胡人边将。


李林甫说,朝廷最忌讳文官与边将的关系太密切,尤其是那些出将入相的大佬,不好控制啊。胡人则不一样,他们在朝中没根基,就是朝廷的一把刀,用着放心。

唐玄宗一听有道理,宰相们如果都出自藩镇,确实危险系数比较高。可他哪里知道,李林甫其实还有个小九九,这个嫉贤妒能的家伙,最担心出将入相的大佬们影响力太大,不利于自己专权。

从那以后,唐玄宗开始大力提拔包括安禄山在内的胡人,节度使与朝廷之间的纽带被切断,藩镇更加独立了。

02.安史之乱

唐玄宗过于迷信“胡人势力单薄”和表现出来的所谓忠心,尤其是安禄山的迷惑下,竟然一口气让他兼任了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一半的边军。同时又让他兼任了河北、陇右等地的一堆使职,让安禄山的势力膨胀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权力是野心家的春药,安禄山终究反了,唐玄宗自食苦果,不光摧毁了一个盛世,他所创立的藩镇制度还成了大唐帝国永远无法割除的毒瘤。

03.河朔三镇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犯了两个错,他为了安抚降将,竟然将他们集中安置在幽州、魏博、成德、昭义、淄青一带,结果这几大节度使相互勾结,形成了对抗朝廷的割据势力,其中最难搞定的前三者就被称为“河朔三镇”。

唐代宗犯下第二个错误就是,他削夺藩镇权力举措失当,引发了多起叛乱。尤其是来瑱之死、李光弼拒绝入朝、仆固怀恩谋反,导致唐代宗众叛亲离,以至于他一度流亡陕州。

这些变故让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恶化,此后唐德宗削藩又接连引发李希烈、朱泚、以及河北藩镇的叛乱。


虽然唐宪宗和唐武宗曾经接近完成削藩大业,但随着他们的驾崩,藩镇割据之风再度兴起。

04.全面割据

大唐为了削藩,可谓方法用尽。其中最简单粗暴的一个策略就是分割,将大的藩镇割成若干个小藩镇,有点类似于汉武帝“推恩令”。

随着朝廷的财政收入紧张,以及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后来干脆将藩镇制度在全国铺开,各地方军自行募兵抵抗,自行筹集草。

如此一来,朝廷倒时省事了,但藩镇遍地都是。

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朝廷几乎丧失了对朝廷的控制力,于是各藩镇集体走向割据状态,全都成了独立王国。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有占据河东的李克用,占据河南的朱温,占据关中的李茂贞,占据剑南的王建等人。


当唐昭宗跟这几大节度使拼光所有的神策军后,大唐帝国终于成了案板上的肉,亡了。

节度使制度的本质

看到这,忍不住发问:既然节度使不好控制,为何不用总是藩王镇守藩镇呢?实在不行恢复藩镇与朝廷的流动性,用士大夫们出任节度使不好吗?节度使制度为什么会成为无法割除的毒瘤?

对了,这三问才真正触及灵魂深处,尤其是第三问,它摸到了大唐历史的本质。

01.为什么不用宗室取代节度使

面对烂局,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句话叫做“烂也要烂在锅里”,用宗室子弟,大唐还是李家的大唐,不会改朝换代。


其实狭隘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大唐还叫大唐吗?还能保得住吗?宗室子弟出任藩王早就若干次被证明,这是一步烂棋,这种模式导致内战和分裂的速度要远大于节度使制度。

唐朝的节度使割据了一百多年,为何直到最后时刻才有人站出来称帝?大唐的正统地位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如果换作宗室子弟呢?从法理上讲,他们也姓李,也具备一定的正当性,对朝廷的破坏力更大。

凡是采用宗室藩王的朝代,肯定逃不掉内乱,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此路不通!

02.士族阶级的出任节度使也行不通

事实上,恢复节度使与朝廷的流动性,以士族阶级出任节度使,这个办法朝廷曾经尝试过,只是效果不佳,或者说失败了。


比如,崔宁和韦皋都曾经出任过剑南节度使,前者差点与朝廷决裂,导致后来被冤杀;后者刚刚去世,就爆发了刘辟反叛事件。

除此而外,剩下由士族阶级出任的节度使,基本上都是碌碌无为。

原因很简单,士族与朝中的关系太复杂,很难做事,甚至会遭遇明枪暗箭,崔宁就是典型的例子。没办法,那时候的大唐内斗太厉害,士族无法独善其身。

与其如此,还不如混日子,或者拒绝外放。像韦皋那样,能取得出色政绩,活着的时候不出乱子的士族就是个难以复制的孤品。

03.节度使代表了庶族阶级的崛起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如此顽强,从根子上讲是因为他催生了中晚唐的庶族阶级崛起,藩镇成了庶族阶级维护集团利益的根据地,他们与大唐帝国的豪门政治是天敌。

唐朝是中国最后一个以豪门士族集团为核心的王朝,虽然科举制度给庶族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机会,但总的来说,以七姓十家为代表的豪门势力依然是大唐的特权阶级。

但藩镇却是豪门士族集团无法触及的地方,它成了地方庶族阶级的势力范围。

藩镇将领们都是出身当地的小地主阶级,他们世代盘踞当地,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他们又不具备与豪门集团抗争的实力,只能在藩镇内营造各自的势力。


因此,藩镇与朝廷的矛盾,本质上是两大政治势力为各自命运和前途的博弈。从这个角度讲,各藩镇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是可以联合的,也是可以复制的,这就是藩镇无法割除的原因。

事实上,庶族阶级的崛起和豪门士族集团的灭亡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所以,藩镇不是毒瘤,它是孕育庶族阶级的母体。

大唐的历史,就是一部庶族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并最终打败豪门士族集团的战斗史!



END


历史君:知名新锐历史作家,擅长明清、民国、古代史,粉丝数百万。新媒十大影响力新媒体人物,新媒榜百大风云自媒体,青年新媒体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中国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历史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唐朝藩镇割据,为何不用宗室子弟任节度使?节度使为何会沦为毒瘤发布于2023-11-11 11:22:4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