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和臣子的关系中,常常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情况。一句圣旨,就可能决定一个臣子的生死存亡。

面对这样的处境,臣子要么就真的赴死,要么就需要极高的智慧来化险为夷。刘墉,就是后一种臣子的典型代表。

他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乾隆一怒之下发出跳河自尽的圣旨。然而,聪明的刘墉没有选择死路一条,而是通过巧妙的应对,化解了危机。这一段故事,成为了揣摩君心,方得善终的教科书式案例。

一、刘墉生平

公元1720年,刘墉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的他,长大后也步上仕途,在朝廷中渐露头角。

刘墉为人正直,廉洁奉公,深得民心。他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大臣。刘墉出生于康熙朝末年,其父刘泰精曾任左都御史,可以说是户功德帛的大家族。

刘墉从小就受到极佳的教育,博学多才。20岁那年,刘墉高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场新秀。

刘墉工作勤奋,又有才干,很快就在朝堂中崭露头角。30出头的时候,刘墉已经是侍读学士兼国史馆协修官,开始受到皇帝的赏识。

40岁那年,刘墉更是飞黄腾达,升任内阁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和很多只会谄媚迎合皇帝的大臣不同,刘墉敢于直言进谏,以正直著称。

他上书皇帝请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并严惩贪官污吏,因此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拥戴。乾隆非常赏识刘墉的才能,曾派他作为使节与英国谈判解决边境纠纷,刘墉出色地完成任务,让皇帝对他刮目相看。

尽管刘墉清正廉洁,但和珅等奸佞小人还是经常紧咬不放,在乾隆面前诋毁他。乾隆五十年(1785年),刘墉终于还是被奸党所害,遭到撤职。

然而刘墉没有被打倒,依然上书皇帝陈述国家大计,展示其治国才能。三年后,乾隆重新起用刘墉,任命他为礼部侍郎。六十年(1795年),刘墉更是飞黄腾达,升任工部尚书。

他一生勤勉办事,对皇帝忠心耿耿,直到85岁高龄才正式退休。可以说,刘墉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乾隆的信任和重用。

刘墉不仅在政务上功勋卓著,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他的楷书造诣极高,与邓石如、钱大昕、陆柬之并称“清代四大书法家”。

就连乾隆皇帝也对刘墉的书法推崇备至、爱不释手,多次召见刘墉求书,获取他的书法作品。刘墉一生正直不阿,又多才多艺,可谓是一代宰相之杰出典范。

二、刘墉被乾隆勒令自尽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一天,刘墉在朝见皇帝时,因为性格太过耿直,说了些让乾隆不悦的话。奸佞小人和珅正好在场,他一直都因为刘墉的正直品格而视他为心腹大敌。

和珅敏锐地捕捉到乾隆的不悦,立即趁机在乾隆耳边挑拨,说刘墉没有大臣之礼,简直是罪该万死。乾隆一时兴起,大怒之下,就下旨让刘墉投河自尽。

其实,乾隆内心并不真的想置刘墉于死地,只是一时激动,想给这个直言不讳的大臣一个教训。但是皇帝的圣旨一经发出,就没有收回的可能了。和珅则是幸灾乐祸,等待看刘墉的笑话。

接到突如其来的死亡圣旨,刘墉并未恐慌,依然淡定从容。他沉着地向皇帝谢过恩典,退朝返回家中。

得知这个噩耗的刘墉家人都悲痛欲绝,毕竟照这个圣旨来看,刘墉就要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刘墉安抚了家人的情绪,然后吩咐仆人打热水为他沐浴。

刘墉不慌不忙地洗了个热水澡,还特意留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然后独自一人再次前往皇宫,准备觐见皇帝。

三、刘墉巧妙化解危机

这时,乾隆和和珅早已经后悔不已。他们本意就是想戏弄一下刘墉,哪知刘墉真的一声不吭地去执行了。两个人都担心刘墉会真的去投河身亡,到时自己要为此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啊。

再见到刘墉整个人湿淋淋地来觐见,乾隆和和珅都是松了一大口气,庆幸刘墉还活着。乾隆故作严肃问他:“你为何不遵旨自杀?”

刘墉聪明地回答:“万岁,臣已经服从圣旨跳入江中赴死。然而就在生命垂危之时,忽见古人屈原浮现在江面,他告诉臣,圣上乃一代明君,臣子断不能以身亡之事损君主大名。因此臣便从水中爬上岸,重新来见驾驾。”

乾隆听他这样巧妙地捧场,立刻喜形于色。刘墉的生命也因此保住了。从他的应对可以看出,刘墉是极具智慧的。面对君王一时兴起的杀心,他没有选择死,而是设法化解了危机,最后还受到君王称赞。

其实,刘墉之所以能化险为夷,靠的不仅仅是机智。更重要的是,他一生都秉持正直不阿的品格,屡建奇功,深得皇帝和百姓的信任。要不是有这样的人望做后盾,仅仅依靠一时智慧也难逃一死。

刘墉见机行事,既表达了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又巧妙地捧场,化解了乾隆的怒火。这种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应对的处世之道,成为了后人的称颂。

四、刘墉的意义

可以说,正是刘墉一生清正廉明、积极进言、深得民心,才使他在面对君王杀心时,也能够周旋于危难之中,保住性命和职位。

他的一生,成为了后世臣子秉性执义、妥善应对的楷模。尤其是在帝王专制的封建社会,想要如刘墉般既保全正直品格,又能善终天年,实属不易。

刘墉之所以能在维护自我原则的同时又获得帝王欣赏,关键就在于懂得换位思考和退让妥协。

面对乾隆一怒之下的杀心,他没有固执己见而赴死,而是设法从乾隆的视角出发,通过捧场来化解皇帝的怒火。这种智慧和涵养,对后世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刘墉敢于直谏权贵,又懂得适可而止,既成为正直的典范,又不至于失去皇帝的宠信。这种稳重的作风值得后人学习,特别是处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的人。

结语

刘墉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启发后人在面对君王刁难时,既要坚持正道,又要善解人意,退一步海阔天空,才能化险为夷,方得善终。

一介书生刘墉,以巧妙的应对手段,化解了皇帝杀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正像他生前所说:“人之所以贵,在可以移风易俗”。

刘墉以自身正气感化君王,成为立身处世的楷模。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我们既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也要善于变通,退让才能进取,这是刘墉给后人最宝贵的人生经验。



END


历史君:知名新锐历史作家,擅长明清、民国、古代史,粉丝数百万。新媒十大影响力新媒体人物,新媒榜百大风云自媒体,青年新媒体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中国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历史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乾隆让刘墉跳河自尽,刘墉接旨却只回家洗了个澡,结果如何?发布于2023-11-11 11:22:04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