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楚庄王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楚庄王说,武,确定战功,止息战争,所以“止”“戈”为武。但根据甲骨文,戈是兵器,止是脚趾,表示一个人持戈行进,要动武的表示,有勇猛、猛烈的意思。本意为征伐示威。后衍生“武力”、“动武”、“勇武”。编《说文解字》的许慎是东汉人,没有见过甲骨文,修订者段玉裁是乾隆年间人,距离甲骨文出土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理解。
“武”作为谥号,含义有好有坏,早期都是好词,与“文”相对应。及至文人得势,尤其是“纯”文人得势以后,武就坏多好少了。谥法: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尤其最后一个“夸志多穷曰武” 历史上谥号为“武”的皇帝有哪些呢:有周武王姬发、秦武王嬴荡、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晋孝武帝司马曜、后赵武帝石虎、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南朝齐武帝萧赜、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宣武帝元恪、北魏孝武帝元修、北朝齐武成帝高湛、北朝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唐太祖武帝李克用、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明武宗朱厚照、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相对而言,这些“武”皇帝大多有尚武精神,武勇,志在开疆拓土、平定天下,有的更是亲自披坚执锐,黄沙百战,驰骋沙场。但也有名不副实的,北魏一朝就有4个“武”,其中元恪、元修就是扯淡,其他司马曜、刘骏、孛儿只斤海山等也在军事上没有任何建树,个人能力很值得怀疑,能位列“武”帝行列,估计就是取“夸志多穷曰武”,几近嘲讽,被嘲讽的可能还有明武宗朱厚照,但据现代考证,朱厚照还是当得起“武”的评价的,反倒是议论谥号的人有点小心眼。
 “武”作为姓氏,一是出自“子”姓,据传商王武丁是“武”姓始祖。二是出自姬姓,传周平王幼子赐武氏,后代以武为姓。
武与狭义的文是一对相对概念,“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位更高一些,“武”相对小一些,这首先是因为“文”有文明的含义,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核心标志,作为相对概念,在中国进入到稳定大一统社会后,“武”尤其不为统治者喜欢,因此,在文化上产生了人为贬低的倾向,毕竟哪个统治者都不希望看到治下子民有造反的能力。普遍观点认为“儒”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此诚然不假,但贬低“武”却绝不是儒家文化的要求,相反,儒家讲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毫无疑问是“武”,“御”也不能说是“文”,贬低“武”恰恰是法家的主张,《韩非子》“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上位者德行不够深厚而行武力征伐,不是个道道。“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韩非子是法家,非常反感这些文人和侠客,觉得好好的社会秩序都被这些人给搞坏了。韩非子的思想一致影响至今。其实汉武独尊儒术以来,统治阶级一直实行的是外儒内法,实行弱民之术,就是说:我以法家之术统治你,你一定要学儒家之学以接受统治——简直不要太流氓。
孔子较少论述“武”但对已与“武”接近的“勇”则论述较多,如: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不是自己的祖先(或者信的神)而去祭祀,是谄媚,见到义而不去作为,是没有勇气。子曰:由也好勇过我,说子路的勇武超过我。孔子是主张勇武的,只是要与仁、礼等结合并约束。宋以前,书生持剑而行是常态,颇有“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意味,宋以后则以手打扇子为标志,是书生的退化。毛伟人年轻时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看到了中国积弱的原因。今日美国公民持有武器为合法,其法理基础就是人民有权反抗政府的暴政(能否反抗是另一个问题)。
伟大的国家必须要有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不只要有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说文解字——武发布于2023-12-19 00:11:2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