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汉语常用字,形声字。人(亻)表意,表示人对事物看不清楚;弗()表声,弗有不正而使其正义,表示佛是看不清楚而想看清楚,最早见于《诗经》。《说文》:见不审也,从人弗声,仿佛也。“佛”又读作,是译音用字,是梵语佛陀的省称,意为觉者。

    在现代,除了仿佛用法外,主要已经用于佛教用语。最早见于《后汉书·西域传》:西方有神,名曰佛。作为宗教用语的“佛”,全称“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一切众生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都可能会成佛。佛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神仙

    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佛”作为外来的圣,本指一种觉悟的智慧,并不万能,然而这也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如果不是万能的,或则有求必应的,拜你何用?于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佛”一定要具备无上神通,并为我们带来利益,许愿还愿、求佛保佑升官发财成了中国化的“佛”的主要功能。


  故事——烟雨楼台  

    梁武帝晚年对佛教情有独钟,他把佛教定位国教,对它的推广更是不余遗力。他不仅自己在等觉殿受菩萨戒,还号召王侯子弟,妃嫔姬妾,直到黎民百姓,都去受戒。据《续高传·慧约传》记载:“皇储以下,爰至王姬,道俗庶士,咸希度脱。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僧千人。”皇太子萧纲在《马宝颂》序中称梁武帝为“转轮皇”和“飞行圣”。释宝唱在《经律异相·序》中将梁武帝比同“等觉”和“遍知”,与释迦同一称号。在当时,梁武帝被全国民众看做“皇帝菩萨”。

    大通元年(公元527)三月,有一日,他又到同泰寺去讲经,突然异想天开,要把自己施舍给寺里。这一下可把整个朝廷的官员吓坏了,因为国家不能一日无君啊!可无论公卿大臣们谁去劝说,梁武帝都不愿意回宫,还说我既然已舍身,就把自己交给了寺庙,由不得自己了。最后还是由朝廷和公卿大臣们集了一亿钱给同泰寺,才算把他赎了回来。可从此以后,梁武帝每逢改元换年号,便去舍身一次。他先后于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大同元年(公元535)、太清元年(公元547)三次舍身给同泰寺,每次都是由国家拿出一大笔钱把他从庙里赎出来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民众一点一滴的赋税贡献。

    梁武帝信佛的结果,便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批寺院地主,他们有田有地,强迫农民耕种,成为依靠朝廷和劳动人民养活的寄生虫。严重威胁到了统治者的统治利益,也为以后数次灭佛埋下了祸根。

    在梁武帝第三次舍身之后的第二年,即太清二年(公元548),侯景发动叛乱。由于朝廷纲纪败坏,军备废弛,侯景几乎没受到什么抵抗就打到了建康。太清三年(公元549)当侯景打进台城时,梁武帝只好自我安慰说:“江山从我手中得来又从我手中失去,这有什么可悔恨的呢?”最后,他被侯景软禁,活活饿死。

    有信徒问六祖慧能:梁武帝见达摩祖师时问: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武帝很惆怅﹐于是送走达摩。为什么达摩说梁武帝没有功德呢?六祖评论说: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自身﹐不在于修福,修福是为了自己。就像我们平时,和朋友同事和谐相处,无非就是创造一个利人利己的环境。那什么是功德呢?内心谦虚,发自内心想帮助别人而不存回报之心,这就是功。所做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合乎常理,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就是德。梁武帝不明白这个道理,达摩没有说错。唐杜牧有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说文解字——佛发布于2023-12-19 00:03:34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