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说文》:儒,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据胡适考证和现代甲骨文研究,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当时的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由这些名词可见,当时“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同时说明,最晚到殷商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专门为国家机器和贵族服务的知识阶层,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他们熟悉诗、书、礼、乐,可根据专业特长细分为:巫、史、祝、卜,主要工作是举办婚礼、葬礼,算命占卜以及进行求雨等宗教祭祀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他们始终保持着殷人的宗教典礼。然而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变化,大约在周初,由于商周鼎革,文化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周公“制礼作乐”,祭祀、占卜不再成为政治生活的主流,虽然重大活动仍然要祭祀。但专门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群需求大大降低,大量“古儒”开始服务于普通阶层,地位低微,收入菲薄,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既无固定的财产与收入也无高尚的社会地位,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儒有了新的内在含义——柔弱的术士。

    但“儒”他们毕竟是那个时代有知识的一群人,因此,他们有可能将原来那些经验的礼仪逐步提升、规范,将儒从社会公众中逐步分化出来,把他们的礼教渐渐地渗透到到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并使自己成为一群专门的从事礼仪文化工作的人群。同时,“孝”的概念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孝的对象从逝去的祖先、祖父母,逐渐过渡到在世的父母身上,并首先成为贵族的新的礼仪和“道德”(道德的现代意义也是大概从这个时候形成的)规范,而新的越来越多的道德和礼仪规范也需要一群专门的人员来操作。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足以承受这一部分人从直接劳动者中脱离出来的需求。因为我们知道,相对有闲阶层的出现,一定是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丰富有关——有了多余的食和物资足以承受这一部分人从业余变成专业的人员,时在殷末周初。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儒”,终于成为社会结构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智者阶层,并从此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又不甘于那些原来的低贱职业,或期望成为政府的典礼官,或期望成为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君子儒”。《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实际上期望弟子们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的贱民阶层。

    而今来看,儒的形成,当和先秦时期巫、祝、史的发展大有渊源。而后经孔子的实践和阐发,儒由原来的职业儒转变为人师儒,其社会地位大大提升,主要职业内容也主要是实践和传道,为社会培养儒生等有用的人才。也可以说,后来的所谓“诸子百家”应该都脱胎于“古儒”。真正的“儒家”,则从周公到孔子,才终于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蜕变和新生。至此,后世所熟知的儒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有关儒的故事:  大儒张载 

原文: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译文: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想交结豪杰(从西夏手中)夺取洮西的地盘。二十一岁那年,做文章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学习以正名分,理教化为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因此,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曾经坐在虎皮讲席上在京师讲解《易》经,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精神焕发,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能够自我满足(自洽),不需要向外部寻求其他的理论。”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他穿的是破旧衣服,吃的是蔬菜粗食,给他的学生讲习学业,每次都教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理,学业一定要像圣人才罢休。他认为,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这是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端。

    明代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暇外求。与张载:吾道自足,何事旁求。近义类似,应该是有传承借用关系的。阳明先生全集:“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忽然在半夜突然顿悟格物致知的要旨,朦朦胧胧中好像有人在说话,情不自禁欢呼跳跃起来,身边的奴仆都十分惊讶。这时才明白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自己心中有支撑自己的理义,就不外求于他人。

    张载的传记在网上搜不全,我自己收藏的二十四史电子版是大约20年前找的,缺《周书》《南史》《宋史》和《辽史》,横渠先生“吾道自足,何事旁求”后续因果并不全,但作为理学开山之初的名家,应该是有自信的,在这里我特意删除了一段网上原有的一段话:“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张载听了二程的议论后,果断放弃自己所学,转而从学于二程学问,是完全采用张载学生吕大临在张载去世后所做《横渠先生行状》所记,吕大临在张载去世后,转投二程为师,有投新师所喜之嫌,论语十二章点评深以之为耻!何况,张载实为二程之表叔,岁数亦长,研究学问数十载,因一夕之谈而颠覆所认知,可能么?况且,既是变更所学,又何来:“先生涣然自信曰”。张载如果不是傻子,吕大临就是小人。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说文解字——儒发布于2023-12-19 00:03:2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