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源
理,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左半边“王”或“玉”,右半边“里”,“里”就是作坊,表示在作坊治玉。造字本义为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说文解字》中“玉”为玉石,“理”从玉,表示与玉石有关;“里”为里面、里边,表示内部、内在。“理”为加工玉石,即把玉从璞石里剖分出来,顺着内在的纹路剖析雕琢,引申有纹理之意。《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引申之义为治理、料理。《淮南子时则》:“理关市,来商旅。”引申之又有条理、纹理、道理等义。
二、用法
《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抬头看天,以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这些天象纹理。低头俯瞰大地,以观察是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文”和“理”都有规律的含义,《尚氏学》:“理,文也”。如天文、水文、地理、纹理等。仰观天文产生了古代天文技术,古代中国有一个机构,叫司天监,专职干这个的,兼职算命。俯察地理,就产生了中国的堪舆风水之学,就是古代的水文地质工程师。《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坤卦的六五爻所启示的)君子就像黄色一样(黄为中和之色,君子要中,和)居中和外,明白道理。处世安稳坐在正确的位置上,(美德)流通在身体的行动中,发挥在他所经营的事业上,这真是高明到了极致啊。古人认为坤为地,地色黄,黄为中和之色。黄中通理,以黄色喻君子之德,居中发外,(思想行为)条理清晰可见(不搞阴谋诡计)。这里都是条理、纹理、道理的意思。
《易·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整理分配财货要名正言顺,防止百姓非议反对,这叫“义”。古人认为天下财货是有定数的的,君主拿多了,百姓就会少,因此要“理财”,并因此产生了一个政治概念:好的统治者不能与百姓争利。这里的“理”是整理,治理、理清楚的意思。此句晦涩难解,歧义颇多,论语十二章点评学浅,勉强为之。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而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内心(对于行为)毫无节制,将自己的好恶表现出来,深陷于外物的诱惑,不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这是不符合天理的(天理就不存在了)。天理产生了,天理者,天大的道理也。
史记·乐书》:“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德性的光辉萌动于内心,人们就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的准则表现在外,人们就没有不顺从的。这里的“理”有准则的含义,与“天理”愈发接近了。“理”与“礼”在这里产生了交集。因为上一句是:“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下一句是:“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音乐是陶冶内心的,礼仪是规范行为的。深刻理解礼、乐的道理,把它推行于天下、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的。乐与德动于内,礼与理束于外。
庄子·盗跖》:“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鲍焦倚着枯木死去,申生不为自己申诉辩(而被其父所逼杀),这都是因为过于坚守自己的理念而造成的祸患。鲍焦者,周之处士也,不仕于朝而遁入山林,困顿林间,倚树而亡;申生者,晋献公之长子也,献公欲立骊姬之子,骊姬数陷申生,申生不辩而死。这里的“理”是申诉、申辩的意思。
曹子曰:
“理”者,条理、纹理、道理、规律的意思。所谓“天理”者天大之道理也!言道理之大。但并没有存在于人类认识之外的约束人的道理存在。如果有,那就是基因的法则。而按照人类文明进程进化的文明要求,基因和基因法则大都会被归于所谓原始欲望,是要被限制的。《礼记·乐记》中说:“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物质对人的诱惑是无穷的,如果人的好恶不加节制的话,就会为物欲所制变得像物欲一样,人变得物欲,则会灭掉天理而穷极嗜欲。说的好有道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能够克服一部分自然规律而衍生出人文要求,人文要求的出现,促进了人与动物的分野,加强了人类基因的传播优势,进而发明出礼乐、道德、法律等更高级的文化。然而,再进一步的发展,则开始了其反自然地一面,“天理,人欲”之争就是其反映。人世间一切事,似乎都是这样,诞生之初,与原始意愿一致,越发展越走向其反面,文化亦然、道德亦然、法律亦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说文解字——理发布于2023-12-19 00:01:56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