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屈子在两千多年前用一首优美的《橘颂》抒发了他对故国故乡深深地热爱和眷恋。


一、字源

“国”(國)来自“或”,始见于商代,古字形由表示武器的“戈”与表示疆界的“囗(wéi)”组成,武器保卫邑外四方之义。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封建色彩很浓。洪秀全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后,也在“国”字上用了一番心思。在他看来,他所建立的“国家”的“国”字中,不应与一个表示大概或可能等“疑惑”之意的“或”字谐音,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就得将“国”字改一下。于是在1853年,诏令将“国”字中的“或”字改为“王”字,流行了很长时间。新中国成立后,于50年代中期对汉字进行规范简化。据统计,“国”的异体有40多种,除上述形体外,还有“囗”中加“氏”、加“戈”、加“方”、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在选择规范字时,起了争议。“囯”历史悠久,容易书写,太平天国时期曾广泛使用,但是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囯”并不符合时代潮流;“囻”符合当时现状,也曾使用于民国时期,但因为过于生僻,没有广泛使用。时任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的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成为“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也有“国”写法在宋以前就存在的说法)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邑,《说文》曰:“邑,国也。”邑就是国,而“国”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周礼·大司马》注:“国,渭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春秋时期,人们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如《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二、用法

《说文》:“国,邦也”。如:齐国;晋国;郑国,表示诸侯国。《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孟子》:“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不曾有过职位的人)住在城市,便叫作市井之臣,住在乡野,便叫作草莽之臣,这都叫作庶人。这里“国”是国都、都邑的意思。

“国”还代指帝王。如:国丧(指帝王死后的服丧);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也用来代指“地方”。《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发誓要摆脱你,去寻找快乐的地方。《三国志·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荆州北面有汉水、沔水,得南海之利,东面与故吴国相连,西面与巴蜀相通,这真是个用兵打仗的地方。

曹子曰: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家国一体的,国就是诸侯国,比如成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就是这个意思,国是与自己生活关联度较高的一个政治实体,更大的范围叫天下。天下以中国为中心,因此叫中国。这一天下观直到近代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到来才被打破,并且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输入,我们自动将原来的能够直接控制的一部分“天下”更名为“国”,也因此,中国人的爱国情感要高于一般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国就是家,是大家,家是小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说文解字——国发布于2023-12-19 00:01:33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