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源
利,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利的古字形用刀割禾来反衬刀的锋利,本义指刀、剑锋利。对于刀,自然是越锋利越好,故引申为顺利、便利。甲骨文的“利”字有两种形体:一类左部是,其字形像成熟的庄稼;右部为”字,其字形是在“”字的基础上再加几点,勿是“刎”的初文,有割的意思。两相会意,就是用刀割庄稼,说明刀的锋利。也有人将甲骨文理解为,用刀收割庄稼,谷粒纷纷落下,但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类字形就是《说文解字》古文从勿的来源。另一类左部是禾,右部为刀,两种字形表意相同。都是表示刀的锋利。战国文字保留两种字形,到了小篆几乎都变为从刀从禾的形体。楷书将“刀”字写作立刀旁“刂”。 
刀口锋利砍切速度就快,干起活来就方便、效率高,所以“利”就有了快以及顺利、便利的意思。由砍切速度快引申为一般的行动速度快,“利”就有了办事敏捷的意思,如:利索,利落,麻利。办事敏捷的人显得精明能干,所以精明能干也叫“利索、利落”。利索的人做事井井有条,不拖泥带水,所以“利索”“利落”等词也用来形容干净整齐的样子。干净了就是没留下东西、没了、完了,所以“利索”“利落”都有“完毕”的意思。“事情利索了”就是“事情完了”。
事情顺利就有好处,所以“利”又引申出了好处的意思,如“见利忘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利于……”就是对什么有好处。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由于存款、放债可以得到利钱,利钱是本钱以外的好处,所以也叫“利”或“利息”

二、用法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头用墨绳规矩(加工)才会直,金属磨砺就会锋利。这里是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骑马乘车,并不靠人的脚步迅捷,而能够日行千里。《淮南子·地形训》:“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松软的土地翻起来迅捷,坚硬的土地,翻起来很困难。这里都作迅捷讲。《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出现在大地上,很顺利,能够见到贵人。这里作顺利、利于讲。类似还有: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只要)正直、方正、宏大,虽然不熟悉(情况),也不会有不利的事情。《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力能拔山,气势盖过当世(所有人),时机不利,乌骓马也跑得不够快了。这里做便利、利于讲。《尚书·秦誓》:“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这种宽宏大量的人,是可以保住我的子孙和臣民的幸福的。这里是利益的意思。《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能够安于仁,智者能够在(行)仁中得到好处。
曹子曰:常久以来,人们以为儒家“不言利”以“言利”为耻,最典型的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见魏惠王,惠王说: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一定有什么对我国有利的高见吧?孟子说:何必说利呢,有仁义就可以了。一顶“仁义”的大帽子扣下来,“言利”仿佛成了不可言说的小人之举,这其实很迂阔。这里孟亚圣带了一个坏头,偷换了概念,或者说故意曲解魏惠王,只为推销自己的政治理念,朱熹读到此,解释说: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含蓄地为魏惠王解释了一下,但绝不说孟子的坏话。但难道可以饿着肚子只要“仁义”么?后期中国文人好为大言,不讲逻辑莫非发端于此?但其实中国文人也不是那么不要“利”,有时候要起来简直不要脸了,宋仁宗鼓励读书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将读书与利益联系在一起了,斯文扫地!至明后期,几乎所有有“功名”(取得秀才、举人以上资格的)的读书人几乎都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大商人,并且不交税,皇帝要收税,就说皇帝“与民争利”,读书人的这种口含仁义,手捧利益,简直虚伪到了极致、不要脸到了极致!
但其实早期儒家也不是那么不讲利益的,孔子只是“罕言利,与命,与人”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少说不是不能说,只是要放在其他核心价值之后,或者是有条件的“言利”。孔子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富裕可以(正确的)求得,虽然是给人牵马赶车我也愿意干。那什么是“可求也?”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制度完善,你还混的又穷又没地位,应该感到羞耻;国家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你却混的风声水起(一定是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应该感到羞耻。倡导君子应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掌握本领,并通过正当手段获利。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可见,不是不言利,而是富贵(利)的取得,应该以“义”为先。
现在当然是不存在“不言利”了,但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谁只要有钱,谁就就最牛币!
今天提倡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但问题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或者说什么是应该继承的传统文化?论语十二章点评以为,还是要从两千年前的文化发端中去寻找,一是因为后期的演化记结果我们都看到了,至清末民初,西学大盛,传统几乎断绝,从而产生“国学”一词,北大教授李零说: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是啊,制度昌明,文化自信的年代可没有“国学”这个概念的。二是自两千年前以来,中国文化实无任何进展,不过是在故纸堆了翻跟斗,后期所谓“宋明理学”的所谓儒学新高度,也不过是结合了一部分佛教思想的花样翻新。
两千年集权专制时代被黑格尔说成是没有历史的年代,百家争鸣的时代就更加令人向往,感慨系之,梦寐不敢或忘。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说文解字——利发布于2023-12-19 00:01:21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