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治理一个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处理政事要敬畏而恪守信用,节省开支,爱护人,役使人民要考虑在农闲时。
论语十二章点评:千乘之国,在春秋早期是大国的标配,到了春秋末战国时,只是一个中等国家的武备了。在古代治理一个大国始终也是讲究要心怀敬畏的,殷商敬鬼神,周代敬人事。避免奢侈,不过分使用民力。隋炀帝杨广自持聪明,不知敬畏,滥用民力,隋二世而亡。二程的弟子杨时说: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夫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行事谨慎而又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则可以学些文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是朴素的道德要求,所谓先做人,后做事,德在才先。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要尊敬贤者,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国君能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可能没有拜师学习过,我认为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贤贤易色,不翻译也基本能懂,关键是“色”到底是什么?朱熹认为就是好色,钱逊也认为是女色,北大批注翻译是尊重贤人而不以女色为重,李泽厚则认为是容貌,论语十二章点评偏重李泽厚教授,认为这里的“色”应该是态度的意思,有神色、颜色、容貌的意思,否则太突兀,论语里不是不讲女色,但从来没有抬高到很高的地位。这里的“学”仍然是指“六艺”之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夫子说:君子不严肃厚重则不威严,学习知识则不稳固。应以忠诚守信为主,不要和道德水平低下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句话的疑问核心是“无友不如己者”,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么?逻辑上不通,因为人人都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则人人都不会有朋友。钱逊翻译为:不和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一定道理,但文字本身很难解释。论语十二章点评认为应该和孔子的另一句结合起来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要看到他人的优点,所谓“无友”应该是指不要向他人的短处看齐的意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办理父母的丧事要谨慎尽礼,祭祀远古的祖先要虔诚,民风就会归于醇厚。
论语十二章点评:办理丧事,祭祀祖先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特征,早期人类看到同伴、亲人去世,感到伤心、难过并把这种伤心难过与亲人去世紧密结合的时候,文明就产生了。据考证,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在两万五千年前也已经有了葬礼形式。远古文明国家形态产生时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真正的国家大事,就是祭祀和打仗。反观现代,办理丧事嬉笑谈欢,确实缺少了“慎终追远”的态度。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要与闻这个国家的政治,是夫子要求的还是国君主动告诉夫子的呢?子贡说:夫子以其温和、善良、恭敬有礼,简朴和谦逊而得到,夫子的要求方法与别人不同吧。
论语十二章点评:孔子所学、所授,主要还是要经世致用,是要入世的,因此要关心政治。这一点与老子和佛道大不相同。这也是后世儒家、儒生积极参与政治,甚至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参与政治的精神来源。学以致用固然不错,但如果抛弃了学习的本源目的(了解掌握知识,探求事物本源),则又走向另一个谬误。孔子之前的“六艺”其实主要是作为当时贵族的基本修养而存在并学习的。孔子有教无类,将六艺传播于大众,传播于“士”的阶层,大众(士)又用来干什么呢?只用于当官,正好夫子还说过:学而优则仕。当官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于是,其他的,不能用于当官的知识就变成戏谑之学、倡优之学。不但如此,随着社会发展,六艺中的绝大多数也被排斥在学习范围之外,只剩下《四五》、《五经》之类,至明代,因为所有的读书人都读这几本书,为了区分成绩,增加考试难度,出的所谓“搭接”题,比如论语半句加上春秋半句,让你破题解答,简直变态至极,这可能也是中国科学之不能产生,知识分子之变态异化的重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经典名句100句《论语》——学而第一(2)发布于2023-12-19 0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