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夫子说:父亲在看儿子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没了,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内不改变父亲教导的方向,可以说孝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论语》论孝很多,这是其一,强调对父亲的依从。为什么是三年?与守孝时间一致,主要是认为人三岁之前完全离不开父母,因此父母之丧要哀痛三年。李泽厚认为:氏族的生存经验才是“三年无改父之道”的真正原因,既然是远古遗迹,后世不必也不可能遵行。尹焞说: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非其道,何待三年。后来的“丁忧”三年,实际二十七个月的居丧,应该是最后的残存。论语十二章点评认为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在氏族血缘社会中,父亲毫无疑问是处于小家庭的核心位置的,父亲去世,儿子就担当起这一角色。“三年无改”,说明这个人在角色变化前后认知和行为是一致的,体现了“仁”,因此才称为“孝”。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运用,要以恰当和谐为好,先王治国之道的可贵之初就是这样的,大事、小事都是如此。遇到行不通的地方,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论语十二章点评:“和”的翻译采用了李泽厚加钱逊的,朱熹解释为从容不迫,说:盖礼之为体虽严,然皆出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不迫乃为可贵。李泽厚解释为恰当、恰到好处,并强调恰当就是“和”,就是“度”,“度”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中国人强调分寸感,强调过犹不及。北大批注解释为和谐。“和”本身就有唱和、应和、和谐的意思,因此译恰当和谐似好一些。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守信要合乎“义”,这样说过的话就可以兑现。态度恭敬而合乎“礼”,就可以远离耻辱。所依赖的是可以亲近(并处事正确)的人,那就可以效法他。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里的翻译比较复杂,主要是歧义比较多。“义”有正义、合理、公理有关,也可解释为“宜”,有适当、恰当的含义。“宗”主的含义,也可以翻译以之为主,还有尊崇、宗敬的意思,还有就是效法。其中“效法”是李泽厚的译法。北大批注译为: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的人,才是靠得住的。氏族血缘社会,也说得通。“信”、“义”、“恭”等都是古代对君子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现代也仍然要求要守信,要有义气。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夫子说:君子饮食不求吃的非常饱,居住不追求特别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德行的人以匡正自己,可以说很好学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也是讲对君子的要求,不必过分强调物质要求,因为“饱食终日”一定会“无所事事”。人应该追求欲望而不应该沉迷欲望,欲望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而一旦沉迷则会迅速堕落。保持不过度的饮食、不奢华的居住环境,可以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奉迎谄媚,富贵而不骄慢放肆,(这个人)怎么样?夫子说:也还可以,但不如贫穷还乐于追求道,富贵还能遵循“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向(加工玉石象牙那样)切、搓、琢、磨,是这个意思吧?夫子说:端木赐(子贡)啊,这样才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你已经可以从我讲的话里领悟到还没说的意思了(举一反三)。
论语十二章点评:子贡大概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了,也是最会做生意,最会与人打交道的,用现在话就是智商、情商都很高。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是孔子希望人们能够达到的思想境界,并不是要求人们乐于贫穷,孔子不反对致富,他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贫而乐道似乎还容易做到,因为你也没办法一下子富起来。富而好礼却实在是难以做到啊,例子不要太多啊,富而无骄已经很不容易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夫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论语十二章点评:把握好自己能够做到什么,不断提高自己,而不汲汲于他人的认可,也是现代人应该保持的独立与自由。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经典名句100句《论语》——学而第一(3)发布于2023-12-19 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