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夫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可以像北极星那样,安居于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围绕着他。

论语十二章点评:

儒家一直强调的“以德治国”,朱熹说: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程子也说:为政以德,然后无为。李泽厚教授有不同看法:君道无为(无为而治)是道家原则,君逸而臣劳(国君垂拱,大臣干活)是法家理论。孔子在这里只是强调了要以习惯法来治理。论语十二章点评以为习惯法比无为而治靠谱一些。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夫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

论语十二章点评:

程子说:思无邪就是“诚”,很有道理,就像鲁迅评价《红楼梦》: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又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又如裸体的画或摄影,欣赏者说这是艺术,“鉴黄师”说这是淫秽作品,仁者见仁。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夫子说:用法规政策来管理领导政事,用刑罚来整治规范(民众行为),民众只求免于处罚,却不会感到羞耻。用德行来管理领导政事,用“礼”来规范(民众行为),民众就会有羞耻感并心悦诚服的遵从。

论语十二章点评:

主要是讲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强调了要以德为先。这里要注意一点,古代的法治和现代的法治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的法是君主的法,是君主用来统治万民的,君主言出法随,不受法律约束。现代的法是“王在法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如此)。秦以前,贵族主要受“礼”的约束,平民受“法”的管理,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的约束也很严格,但强制性是隐含的,而“刑”是贵族施于平民的强制性管理手段。孔子在这里是矛盾的,一方面强调了以德治国,要“齐之以礼”,同时推广教育,有教无类,期望更多的人懂“礼”。另一方面又强调:“礼莫大于分”!强调要各安其份,不要有非分之想。孟子在这方面进步些,强调:民为贵,有朴素的民本思想。朱熹则认为: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已经有德、法并施,德在法前的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夫子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为外物所困惑,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六十岁已经能够听进去任何批评,七十岁已经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而不会超出“礼”的要求。

论语十二章点评:

这里的“学”是古代的“大学”的意思。古时也是有“小学”、“大学”之分的。“小学”学习文字,训诂,属于基础教育。“大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学习“六艺”,属于贵族教育。夫子这里是说十五岁开始下决心学习“六艺”。孔子讲了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过程,可见夫子自己是不认为自己生而知之的。但朱熹等不这么认为:圣人生知安行,故无积累之渐。圣人生而知之,不需要什么积累和提高。崇拜圣人是好事,崇拜到盲目就可笑了,崇拜者本身又被崇拜,则是可悲的事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夫子回答道:不违背(礼)。樊迟为夫子驾车,父子对他说:孟孙氏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不违背(礼),樊迟问:夫子什么意思?夫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制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了,按照礼制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论语十二章点评:

孟懿子是鲁国“三恒”之一的孟孙氏,所谓“三恒”就是鲁桓公传下来的三个公室: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三恒”行事多有悖礼之处。孔子很是不满。但孔子是个很含蓄的人,因此,当孟懿子问孝时,夫子回答:无违,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思,二是表达不要违背“礼”。回答后,可能孔子又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对给他驾车的樊迟主动再次提起这件事,并且强调:对待父母的孝,无论生前、身后,都要讲“礼”。孔子还有一句著名的话:“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怼三恒之一的季孙氏的。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经典名句100句《论语》——为政篇第二(4)发布于2023-12-19 00:00:5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