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1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夏礼我能讲,但杞国以不能验证;商礼我能够讲,但宋国也不能验证。历史文献不够。如果足够的话,我能够验证他们。
论语十二章点评:杞国是夏的后代,宋国是商的后代。
 

 2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夫子说:禘祭之礼,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禘祭,是最高等级的祭祀,只有周天子可以,周成王时,因周公功大,特许周公举行了一次禘祭,以后鲁国国君也沿用此礼,在孔子看来这是僭越行为,因此看一次就不忍再看。结合“三恒”及鲁国国君数次发生悖礼行为,论语十二章点评大胆猜测:西周刚建立时,周公制礼作乐,在朝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之国,可能携带了大量礼仪文件和礼器,这里大都是天子赐予的,有没有私自夹带的呢?关起门来自己过家家,也是很爽的吧。只不过后来天子式微,诸侯崛起,于是相互交往增多,加上与严苛的西周不同,因此,鲁国才屡屡出现(被发现)僭礼行为。
 

 3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请教禘祭之礼,夫子回答: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论语十二章点评:前文说过,禘祭之礼是天子专享,周成王因周公功大,特许周公可以举行禘祭。问题的关键是:作为周公后裔的鲁国,有没有权力举行禘祭?看来孔子是有看法的,认为天子之礼不应该在诸侯中施行。但显然鲁国的国君并不这么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是年代久远了,孔子时代距西周刚刚建立大约已经六百年了,很多事情已经并不那么确切。二是周天子早已不具备西周时期的权威性,所谓礼坏乐崩时时刻刻在发生,周天子显然也不可能对诸侯的僭越行为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表达。可能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孔子只好看着自己的手指,不置可否。
 

 4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祖先就在那里,祭祀鬼神就好像鬼神就在那里。夫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像没有祭祀一样。
论语十二章点评:前半段译的没问题,关键在后半段,什么叫:我没亲自参加祭祀,就没有祭祀?李教授、钱教授、北大批注都是这个解释。“四书集注”比较含混,引用范祖禹的话: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就是说:强调要心诚,祭在祭如在。人如果都不出席祭祀现场,怎么能叫祭祀呢,别人的祭祀与你有关吗?因此论语十二章点评认为应该译为: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祖先就在那里,祭祀鬼神就好像鬼神就在那里。夫子说:如果我的心思不在祭祀(这件事)上,则还不如不祭祀。
 

 5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夫子:与其巴结老天爷,不如巴结灶王爷,怎么样?夫子说:不怎么样,如果得罪了天,再怎么祈祷也没用。
论语十二章点评:奥,房间的西南角,一般为家中尊者所居,表示地位尊崇。灶,是五祀之一,灶神,虽然地位不高,但是管事。王孙贾是卫国的权臣,因此将卫君比作奥,自比灶神,暗示夫子求卫君不如求自己。县官不如现管,自古如此。然而孔子不理那套,直接说:天最大!朱熹将天直接引申为天理,认为天理的尊贵无可匹敌,不是奥、灶可比,违背天理,就是违背天。任何人间的实际统治者都要服从天理,按照天理来实施统治。但“天”是不是就等同于“天理”,朱熹以后还是有很大争议的。但“天理”优先于权力,却一直得到儒家的认可。因为,中国古代始终有道统、治统谁优先的争议,儒家当然认为道统优先,皇帝肯定认为治统优先。这源于儒家认为“三代”的时候,道统与治统是合一的,就是大禹、商汤、周文王既是现实社会的统治者,又是最高道德的代表,类似于西方的“哲学王”理想。“三代”以后,道统、治统分离,因此道统优先,这事争论了两千年。先后有宋代“濮仪”、明代有“继统、继嗣”之争。当然,最后到了清代,伟大的康熙怹老人家终于又实现了治道合一,因为他最聪明,因为比他聪明的都被他干掉了,我大清不允许有比我牛逼的人存在。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八佾第三(9)发布于2023-12-19 00:00:24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