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夫子说:周代积累了夏、商两代的文明,礼乐制度多么完善啊,我遵循周代。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个没啥说的,既不反动,也不革命。

 2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夫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像人请教。有人说:谁说那个鄹县人的儿子懂得礼,进了太庙,什么事都问。夫子听说后,说:这才是“礼”啊。
论语十二章点评:鄹,山东一个古代的城邑,音(邹)。不懂就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太庙里的事,夫子也不见得都不懂,只是表示恭敬地态度吧。

 3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夫子说:射箭不以能否穿透靶皮来评判优劣,因为每个人的力气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
论语十二章点评:《集注》杨时说:射中可以学会,力气是不可以勉强的。公平的关键是同一标准,人人自然禀赋不同,自然不可以按照同一标准要求。

 4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要免去每月祭祀时的那只羊,夫子说:你爱惜那只羊,我爱的是“礼”啊。
论语十二章点评:天子在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颁布来年十二个月朔日(每月的第一天)给诸侯,诸侯接受以后放在祖庙,每月朔日,用一头羊到祖庙告祭。鲁国从鲁文公开始不再举行告祭礼,而有关部门仍然每月朔日提供一只羊,所以子贡要撤销。子贡是比较务实的,既然祭礼已经取消,祭品当然不必再提供。但孔子不这么想,仍然想着保留一丝痕迹,外一恢复了呢!夫子对于任何的礼都保持足够的重视。这事放在现代也可能有三种结果:一是如子贡的意见,既然内容已经不再,形式当然也无必要。二是将这种形式保留下来,作为一种活的文化遗迹加以保护。这取决于人们是否需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或者是否需要用以维系共同的价值。三是有可能有关部门追究一下那只羊的下落。

 5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夫子感慨道:侍奉君主,一切按照礼制,人们却认为是谄媚。
论语十二章点评: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的日益没落,诸侯频频争霸,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有需求,价就高,这是“市场规律”。相应的,“士”的阶层开始崛起,对国君自然没有之前那样尊重,诸侯为了吸引到更多的人才,也不得不表现的更加礼贤下士。《资治通鉴》记载一件事:魏国太子子击(魏文侯的儿子,未来的魏武侯)出行,在路上遇见田子方(子贡的学生,魏文侯聘为师),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很生气,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田子方说:“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言语不被听取,行为不融洽,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到哪里去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田子方初事魏文侯,继任齐相国,也的确有“贫贱骄人”的本事。他对魏太子岂止是没有“礼”,对于旧有尊卑而言,简直完全颠倒。春秋时期,的确是知识分子最好的时期。孔子汲汲于周礼,的确是不合时宜了。

 6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国君使用臣下,臣下侍奉国君,应该遵循什么?夫子回答:国君使用臣下要符合礼制,臣下侍奉国君要忠诚。
论语十二章点评:不同于后儒受法家的影响,孔子时代还是强调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就是“礼”,礼莫大于分,就是要各安其份。后世“君为臣纲”是专制思想。《集注》吕大临评论说:君主使唤臣,不用担心臣不忠,而应该担心礼不周到;臣侍奉君主不担心君主无礼,担心自己忠诚不够。尹焞说:君臣因为义而合作,所以君以礼使唤臣,臣以忠侍奉君。南宋以后,这一观点消失,世人谓宋亡为亡天下,有一定道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八佾第三(10)发布于2023-12-19 00:00:1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