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1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译文:夫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和他的同类人一样,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知道这个人的仁与不仁了。论语十二章点评:《集注》说:人之犯错,各有同类。君子之错在于过于厚道,小人之错在于过于刻薄;君子过于仁爱,小人过于残忍。考察错误类型,可以观察出犯错误的是君子还是小人。君子知错大概相当于好心办坏事。李泽厚教授直接译为:人犯错误,各有种类,观察他的错误,就知道他是那种人了。直截了当。 |
2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夫子说:早晨掌握了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无憾了。论语十二章点评:道的含义实际是一直在变化的,一是随时代变化,二是不同的人心目中的道是不同的。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是不同的,与墨子的道也是不同的。孔子之道,可以理解为所谓“先王之道”核心是仁,外在是礼;老子之道,可以理解为自然之道;墨子之道可以理解为人本之道。《集注》:道,事物当然之理,已经接近于将以上的各种道混为一谈了。近似于现代真理一词的内涵,君子当然应当保持一颗追求真理之心。 |
3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一个士有志于追求道,但是又对自己吃得不好,穿的不好感到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道。论语十二章点评:士,古代四民之一。四民就是士、农、工、商,士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但是是有武力的知识分子,是贵族之下,庶民之上的一个阶层。“士”的甲骨文有雄性生殖器的含义,因此,士,又衍生出有担当的男人的含义。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很好地注释。 |
4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译文:夫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什么是必须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主要看是否是义之所在。论语十二章点评:适:音敌,可以的意思。莫,不可以。比,服从。“义”其核心内在于“仁”、“礼”、“勇”,并构成此三德之本质。义不是具体规范而是精神原则,合于义的仁、礼、勇,才是真正的仁、礼、勇。仁是本质,仁者爱人是内涵,但不同的时期仁的外延是不同的。礼是规矩,是用来规范仁的行为规则的。勇是心之所至、气之所至,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句话体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或者与时俱进的思想。 |
5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译文:夫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生活);君子关心刑罚,小人关心是否有好处。论语十二章点评:君子、小人之称,春秋战国之际很频繁,与现代含义有很大不同。君子,顾名思义,就是国君的儿子,国君有大小,诸侯是国君,诸侯下面封的大贵族也是国君,如孟尝君、信陵君、武安君等,后来引申为贵族的子弟。小人,就是与君子对应的人群,泛指庶民、平民。毫无疑问,君子是掌握知识、文化的一群人;小人显然没有机会掌握文化、知识。因此,最初的君子、小人之称,只是身份,地位的表述,没有赋予道德含义。知道了这一点,就好理解这句话了。君子衣食无忧,当然关心形而上的道德问题,小人衣食无着,当然关心乡土,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依据。君子关心刑罚,关心政治;小人则更加关心是否有好处。其实到了现代,这种由于身份地位差异造成的认知不同也依然广泛存在。 |
.6 |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译文:夫子说:凡是都依据利益行事,会招致很多怨恨。论语十二章点评:《集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一件事情能够产生的利益是有限的,行事只注意为自己牟利,则必然损害他人利益,招致怨恨也是必然的。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里仁第四(13)发布于2023-12-19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