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
| 仲弓问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夫子说:这个人还可以,做事简要。冉雍问:一个人(内心)恭敬严肃,行事简要,这样的人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么?一个人,居心散漫而行事也简单,不是太简单了么?夫子说:你说得对。论语十二章点评:冉雍,字仲弓,孔子弟子。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官衙都是坐北朝南,因此,做官又称南面而坐。桑伯子,《集注》认为就是庄子所称的子桑户。东汉郑玄认为是秦国大夫公孙岐。汉代刘向《说苑·修文》篇记载: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悦,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齐去拜见桑伯子。而子桑伯子却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着膀子、披散着头发与孔子会见。孔子的弟子们不解地说:“老师为什么拜见这种不讲礼貌的人呢?”孔子解释说:“这个人的本质很好,却不懂礼仪,我见他就是为了劝他懂点礼仪。”当孔子拜见子桑伯子后,子桑伯子的弟子们也都不高兴。他们对老师说:“孔子这个人过分讲礼仪,你为什么接见他呢?”子桑伯子说:“我接见他,正是为了劝说他不要过分讲礼,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从刘向记载看,桑伯子似乎是个道家人物,主张返璞归真,反对繁文缛节。这其实反映了儒家与道家两种政治理念,冉雍主张,“居敬行简”才是正道,是儒家入世的政治理念。桑伯子“居简行简”,是道家无为出世的政治理念。对比古代,我们现在大概算是“居敬行敬”吧。 |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 译文:鲁哀公问:夫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夫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弟子最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同样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最近却不幸死了,其他的没有谁更好学了。论语十二章点评:不迁怒,不贰过,只此一条,颜回也是很了不起的人了。何为“迁怒”?凡人受了挫折、委屈,砸东西的有之、冲亲戚朋友发火的有之、把错误归咎于他人的有之,这些都是迁怒的表现。普通人的迁怒不过是毁坏东西、得罪朋友、使无关的人遭殃。权力者的迁怒,则可能致人死命、掀起滔天大祸。《资治通鉴》里记载:唐懿宗因女儿同昌公主生病去世,迁怒于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人。二十多位医官及亲眷,共三百余人,或被杀、或被贬、或被关进大牢。1161年,金主完颜亮兵分四路南下攻宋。据说因看到柳永的词《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被其打动,便生起投鞭渡江、入主江南的野心,南宋上下于是就把这场兵祸归于柳永身上。迁怒,其实也是无能的一种表现。何为“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这个更难,有人能够及时汲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减少犯同样的错误,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人才了,可以称“不贰过”。但终其一生能够完全做到不贰过,我从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真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修养了。 |
|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粮食补助,夫子说:给她一釜。冉求要求再增加一些,夫子说:再给她一庾。冉求却给了她五秉粮食。夫子(知道后)说:子华出使齐国,乘坐高头大马,穿着裘皮大衣。我听说过,君子只救济继续的人,而不是救济富裕的人。论语十二章点评:子华,名公西赤,字子华,又名公西华。粟,小米。釜,度量,一釜等于六斗四升;庾,度量,一庾等于二斗四升;秉,度量,一秉等于十六斛,一斛十斗。夫子一开始说给“一釜”,就是六斗四升,再增加一庾,就是增加二斗四升,一共八斗六升,结果冉求一下子给了五秉,就是八百斗!汉代一斗约等于现代四斤,战国一斗十二点五斤。按战国计量,五秉等于一万斤,按汉代计量,五秉也等于三千二百斤,给了这么多,孔子除了感慨可能还很尴尬吧。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雍也第六(21)发布于2023-12-18 23: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