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实行)夫子讲的道理,是我能力不足。夫子说:能力不足的人,行到半途才(因为能力不足)停下来,你是自我画地为牢不愿上道。论语十二章点评:《批注》认为冉求相比孔子是进步力量,因为他服务于季孙氏,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因此对于孔子强调的复“礼”不以为然(季孙氏等“三桓”多次有“悖礼”行为),借口能力不足,不实行夫子之道。有一定道理,可能冉求夹在夫子和季孙氏之间很为难。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类似情况,对于不想去做的事,又不愿意得罪人,只好说:我能力不足,怕做不好,让别人去做吧,等等。 |
|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
译文:夫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儒,不要做一个小人儒。论语十二章点评:《集注》说君子小人之分,不过义利之间而已,有点毛糙了,没有深入研究“君子”、“小人”之说的来源,考虑到南宋考古尚不发达,也可以理解。说到这里,需要谈到“儒”的起源。儒,形成完整概念较晚,孔子的这句话可能是最早明确提出“儒”这一概念的。商人尚鬼,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天帝)。每遇大小事皆卜筮以决疑。以龟甲占吉凶称“卜”,以蓍草占吉凶称为“筮”,执掌卜筮的人称为“巫”。而办理丧葬、祭祀之事的人就称为“祝”,前者与神打交道而后者则与鬼打交道,这当是儒的最早起源。儒的起源跟丧葬礼仪有关,《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商代专门为人料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巫”和“祝”,便是早期的儒,这在大体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儒,也就是术士,他们精通所在地区多年形成的丧葬礼仪,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他们始终保持着殷人的宗教典礼。然而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变化,大约在殷末,由于这种职业地位毕竟低微,收入菲薄,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既无固定的财产与收入也无高尚的社会地位,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柔弱的术士。但他们毕竟是那个时代有知识的一群人,因此,他们有可能将原来那些经验的礼仪逐步提升、规范,将儒从社会公众中逐步分化出来,把他们的礼教渐渐地渗透到到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并使自己成为一群专门的从事礼仪文化工作的人群。同时,“孝”的概念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孝的对象从逝去的祖先、祖父母,逐渐过渡到在世的父母身上,并首先成为贵族的新的礼仪和“道德”(道德的现代意义也是大概从这个时候形成的)规范,而新的越来越多的道德和礼仪规范也需要一群专门的人员来操作。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足以承受这一部分人从直接劳动者中脱离出来的需求。因为我们知道,相对有闲阶层的出现,一定是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丰富有关——有了多余的粮食和物资足以承受这一部分人从业余变成专业的人员,时在殷末周初。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儒,终于成为社会结构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智者阶层,并从此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又不甘于那些原来的低贱职业,或期望成为政府的典礼官,或期望成为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君子儒”。孔子告诫弟子: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实际上期望弟子们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的贱民阶层。儒,从周公到孔子,终于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蜕变和新生。到汉代以后再次蜕变为统治者的打手和帮凶,并在帮凶和帮闲之间扭捏挣扎,则是更加后来的事了。 |
|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译文:子游在武城作长官,夫子问:你得到什么人才了么?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音单)台灭明的人,办事不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这里来。论语十二章点评: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为孔子弟子。这里强调的是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要蝇营狗苟。要周而不比,不要比而不周。毛主席强调: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是一个意思。澹台灭明长得丑,拜孔子为师时,受到孔子嫌弃。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雍也第六(23)发布于2023-12-18 23: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