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译文:夫子说:齐国改变一下,就能够向鲁国一样(遵循周礼?),鲁国改变一下,就能接近道的理想境界。论语十二章点评:孔子认为在遵循周礼方面,鲁国要高于齐国,因此要寄希望于齐国向路过看齐,鲁国向最高理想看齐。但时代终究已经变了,鲁国以“三桓”为首的贵族频频发生悖礼行为,孔子的理想在鲁国尚不能实现,更遑论其他了,历史的倒车是开不动的。 |
|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论语十二章点评:觚,音孤,一种酒器,上圆下方,下部四条棱角,后来都改成圆形的。孔子借感慨酒器的改变,感慨周代礼乐制度退化和丧失。感时伤逝,无关逻辑。 |
|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译文:宰我问夫子:对于有仁德的人,告诉他有一个仁人掉进井里了,他会跟着跳下去(追随仁)么?夫子回答:为什么要那样呢?君子可以到----井边,但不可以陷入井里。君子坑被欺骗,却不能被无理由陷害。论语十二章点评:宰我就是宰予,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的那个弟子。这不,又给夫子出难题了。也反映出宰我信道不坚定,担心“仁”者会被陷害,孔子的回答也不错,仁者虽有仁心,但也不是傻瓜。 |
|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译文:夫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涉猎,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违背道理了。论语十二章点评:《集注》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很容易理解,学的多了、杂了,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没有一个约束的边界,必然导致学问漫无边际,为人傲慢无礼。 |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译文:孔子去拜见了南子,子路非常不高兴,孔子连忙发誓说:如果我那啥了,老天爷会惩罚我的!会惩罚我的!论语十二章点评:南子是宋国公主,嫁给卫灵公为夫人。南子很开放,具体地说就是性观念开放,见于史册的她与宋国公子宋朝有私情。子路认为孔子见南子很耻辱,甚至很怀疑,因此不高兴。孔子这里表现的很可爱,赶紧表态撇清。 |
| |
译文:夫子说:中庸作为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吧!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很久了。论语十二章点评:中庸,是孔子提出的道德标准,具体如何解释有很多争论,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守常不变。《集注》程子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不偏叫做中,不变叫做庸。与朱熹一个意思。现代有很多解《论语》、解《中庸》的学者有不同意见,但都没有形成系统,也并不贴切。 |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给百姓很多好处,而又能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么?夫子回答:这哪里只是“仁”,者简直就是圣人了!就怕连尧、舜也难已做到呢!至于仁,就是这样的:自己想要站得住的,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达到的,也要让别人都达到。能就近以己推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论语十二章点评:仁,是孔子关于个人道德概念的最高理想,“为仁由己”,能不能行仁道,完全取决于自己。仁的行为包括: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当然也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圣”,是高于“仁”的概念,因为“圣”的概念外延大于“仁”,不只是内心的情感精神,还包括了所谓“事功”方面,就是施之于整个社会的功业、成就。孔子对于“仁”有很多描述,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总是说什么什么行为是“仁”,不说“仁”是什么。其他的一些道德伦理概念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缺陷。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雍也第六(26)发布于2023-12-18 23: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