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1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夫子说,上天赋予我这样弘扬圣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论语十二章点评:桓魋(音颓,高大魁梧的意思,一种神兽),鲁国大臣,出自鲁桓公后代,故称桓氏。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想杀孔子,砍掉大树,孔子于是离去。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如是说,表示桓魋也不能违背天意。孔子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意识,确信在完成使命之前,无人能够加害自己,也可能故作镇静。

2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夫子说:你们这几个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么?我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对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论语十二章点评:《集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企及,故疑其有隐。弟子们认为孔子之道过于高深,几乎不可企及,因此怀疑孔子有所隐瞒。此注过于牵强,《批注》直接说:做贼心虚。这倒是不一定,但夫子应该是有一点气急败坏的意思。字面看起来也似乎是孔子在向弟子们解释什么,类似“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夫子赌咒发誓的状态,可能更显出孔子的人的一面。

3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夫子从四个方面教导学生,文,行,忠,信。

论语十二章点评:文,广义的文包括文献、文章、知识等。行,主要是指行为品德。忠,是否能够尽心于事,此处不同于以后的所谓忠于某某的忠。信,就是信义,守信。夫子从知识、行为、品德等多方面对弟子进行叫到。

4

子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译文:夫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够看见有恒心得人就可以了。没有而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贫穷困乏却装作从容安泰,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坚持圣人之道)的。

论语十二章点评:圣人不复存在,君子也成了稀罕之物。善人不复存在,有恒心一心向善的人也难以见到。社会上充斥着装腔作势、虚张声势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持之以恒实行圣人之道的恒心呢?孔子时代如此,后世也基本如此。社会愈加的浮躁,愈加的急功近利,愈加装腔作势,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各种高尚的旗号,贩卖自己的小生意。如网上那个著名的北京市民,东城区居民能够大行其道,获得大量粉丝,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之一。

5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夫子钓鱼,不用网捕鱼,射鸟不射鸟巢中的鸟。

论语十二章点评:主要表达孔子的取物有节以及仁爱精神。取物有节,则可持续发展;仁爱,则行为不会乖张。颇符合当今科学发展观,和谐、环保、绿色、可持续。 

6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夫子说:可能有那种什么都不知道还在那里创造(胡编乱造)的人,我不是那样的人。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就遵行;靠多看,然后把知识记在心里,比生而知之稍差一等。

论语十二章点评:生活中的经验,半瓶子醋很多,可能是出于有意,更多的是处于无意,有意是坏,无意是蠢。所谓强不知以为知,就是这样。孔子认为人获取知识有三种形式,最上等是生而知之者,其次学而知之者,又其次困而学之者,最后困而不学,啥也不是。是否有人生而知之?我表示怀疑,但学而知之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追求。

7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打交道,孔子却接见了一个(互乡的)少年,弟子们很困惑。夫子说:应该赞同人,而不是赞同退步,何必那么过分?人家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要求进步,应该赞同人家干干净净,这并不是包庇他以往的行为。

论语十二章点评:互乡,地名,所在已不可考。孔子有一点点平等意识,认为人只要有向上之心,就应该予以肯定,有教无类,大约如此。

8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夫子说:仁离我很远么?我想要仁,仁就到达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孔子认为“仁”天然存在于人的内心,是人性所固有的东西,只在于个人想不想行“仁”。《集注》程子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这是一种明显的先验论哲学,也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张载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都是具体的表现。恩格斯说:一切旧有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并不会存在一个先天扎根与内心的“仁”存在。但“仁”作为一种伦理哲学的概念,至少在孔子时期已经成熟,绵延至今,没有多少改变,核心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还有:“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仁者先难而后获”,“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以为仁矣”,“刚毅木讷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这行具体的行为都是仁的表现,“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人类广泛共同认同的普世价值之一。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第七(30)发布于2023-12-18 23:56:3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