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1 | |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论语十二章点评:士。从社会地位上看,士是介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从文化范畴看,孔子说:“推十合一为士。”对孔子这句话,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学者由博返约,故云推十合一。”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士”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有由博返约的思维能力——换言之,士必须能对五彩缤纷万象丛集的客观世界进行抽象概括,进而探讨其内在规律的能力,这已是非常高的要求了。类似的《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否),谓之士。通晓古今历史,能够分辨对错的人,称为“士”。其他还有《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通过学习,胜任官职地位的,叫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有才智并得到任用的叫士,要求也不低。现在一般译为知识分子,但现代的知识分子,和真正的“知识分子”已经有很大区别,与古代的“士”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不如不译。 | |
2 | |
译文:夫子说:“(人的修养)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 论语十二章点评: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这里有快乐、有愤怒、有牢骚、有不共戴天、有爱情、有友情、有阴谋、有生活、有战争,但总体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因此,“兴于诗”,修养从学习《诗》开始。“礼”,是规范行为,培养人性,树立人格的约束条件。“礼”相当于道德规范,详细规范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遵循的制度约束,正好用来对《诗》所表现的“真性情”进行约束“防止跑偏。“乐”《集注》可以养人之性情,而涤荡其邪秽,消融其渣滓。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消融戾气,平和心境。因此,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 |
3 | |
译文:夫子说:“可以使老百姓按照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一定让老百姓知道为什么。”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是一句备受诟病的话,一直以来作为孔子是愚民政策的支持者的证据,后来康有为说:不对!你们断句错了,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知识水平高了,觉悟了,就让他们自由(参加政治);老百姓还没觉悟,就要教育他们,提高他们,反映了孔子具有民主思维。另一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第二种断句意思差不多。但其实,即使原意也没什么值得大家反对的,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如此,始终也没改变过,按照生活的经验,大多数时候,也没有什么真理越辩越明这回事,真理始终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只能为少数人掌握,因为,既然叫真理,必定需要极高的智慧才能理解,必有超出一般人的洞察力才能发现。最简单的例子,炒股是一般人挣钱呢?还是只有少数人挣钱? | |
4 | |
译文:夫子说:“喜欢勇敢逞强却怨恨自己贫困,就会作乱。对不仁的人憎恶太过,也会出乱子。” 论语十二章点评:疾,憎恨。贫困是一种状态,安于贫困,则大体上是个顺民,只会愿自己命不好。对贫困不满,但又觉得无力改变,则只会发发牢骚,消极怠工是能够做出的极限。对自己贫困产生怨恨,而又有勇力的人,是潜在的造反者,掌握了革命理论,就会成为革命家,不掌握革命理论,则成为一般的造反者并可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极大的破坏。 | |
5 | |
译文:夫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而吝啬的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强调的是德才兼备,骄,就是不谦虚。吝,就是非分贪求。以周公之才,尚且不骄不吝,因此才能称为古今难得的大政治家。不骄不吝是周公的美德,周公辅成王,代为摄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在掌握绝对权力的同时,能够保持清醒,这种美德,应该成为权力者的道德要求,然而很遗憾,后世君王无人做到,绝对权利面前,现代人能独善其身的,亦凤毛麟角。M伟人在即将夺取全国政权时,告诫全体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其文化来源应该是基于传统。权力归根结底是需要制衡的。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泰伯第八(33)发布于2023-12-18 23: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