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子罕第九

此篇文字所言及的是“至圣”,也就是孔子的德与行。讲述了孔子的谦虚谨慎、才能学艺、劝学励学以及孔子的哲学思想。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夫子很少谈论“利”却赞同“命”和“仁”。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句话字很少却很难解,与,有赞同、赞助的意思,因此如此翻译。但《集注》解释说: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罕,稀少。程子说:计较利益就危害大义。命的道理深奥,仁的道理广大,都是夫子很少说的。按照《集注》的解释应该翻译为:夫子很少谈论利和命和仁。但这明显不符合事实,整部《论语》里谈论“仁”的比比皆是,谈论“命”的也并不少见,“命”可以解释为命运、宿命,固然有其缥缈而不可捉摸的地方,但总体上,孔子是相信天命的。“利”就是利益、利害、功利,孔子虽然很少直接谈,但也并不罕见,孔子并不是不言利,而是强调“取之有道”就是要“合于义”,这一点与后世孟子是有所不同的。总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伟大啊!学问渊博却没有可以依凭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到后,对弟子们说:“我靠什么专长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我还是依凭驾车这样的专长吧。”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句话同样不好解,达巷党人对孔子的评价其实是符合孔子对“君子”的定义的,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仅仅只是专长于某一种技能,但在这里,孔子似乎对于达巷党人的评价有所不满,于是说:我还能开车、射箭。也许是夫子伟大的谦虚?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夫子说:“用麻做的帽子是古礼的要求。现在改用黑色的丝做帽子,比用麻做的帽子节省,我就随从众人的做法。晋见国君要先在堂下行拜礼,这是古礼的要求,现在大多数人却直接在堂上行拜礼,这样太过分了。虽然有违众人的看法,我却要遵从在堂下就行拜礼。

论语十二章点评:麻冕,黑色的麻布冠,纯,丝,俭,指节省,翻译成黑丝。这一章还是表现孔子对传统礼制的有原则有变通的执着和坚持,原则是礼的核心内容“礼莫大于分”可以变通的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可以更加简朴。强调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和内心的一致性,对于表现形式则强调俭省。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没有四种缺点:没有主观臆断,不一意孤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四条无论是孔子时代还是现代,都应该是个人修养应该刻意注意的避免的,但是每一个人,随着条件的变化、身份地位的变化,所处环境的变化,总会不知不觉的陷入“意、必、固、我”的陷阱,概莫能外,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集注》程子说:毋字不是禁止的意思,圣人完全没有这四条,哪里用得着禁止。孔子要真是根本没有这个四条,那也的确可称得上圣了。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为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在匡地被困的时候说:“周文王已经去世了,但他的礼乐文化不还是在我这吗?如果老天要丧灭这种文化的话,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如果老天不想丧灭这种礼乐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将我怎么样呢?”

论语十二章点评:据说阳虎(鲁国季氏家臣,以家臣地位而为鲁国卿士,进而操纵“三桓”,执政鲁国)曾在匡地施暴,而孔子长得像阳虎,于是匡地人民将路过的孔子围困。孔子的感叹:“天之为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与第六章,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同样含义,孔子抱有强烈的使命感,相信传承周公的礼仪文化,教化大众,是他应该完成的任务,是天命所在,不相信命运会安排他会遭受厄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罕第九(36)发布于2023-12-18 23:55:55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