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本篇谈论的是孔子对众弟子的具体评价以及鼓励和教诲


  

【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的时候,孔子说:"啊!苍天灭我啊!苍天灭我啊!"


【论语十二章点评】孔子强调“故大德者,必得其寿”,但自己最为欣赏的弟子却英年早逝,不由得孔子不发出沉痛的哀悼。

  

【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孔子哭得过分悲恸。跟随的人说:"您过分伤心了!"孔子说"过分伤心了吗?这样的悲恸不为他还为谁呢?"


【论语十二章点评】恸(音痛),就是过于哀伤,恸则伤身。《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儒家是讲中庸的,对于丧事,一般要求:哀而不伤,但孔子对于颜回的感情实在是太深厚了,以至于顾不上修心养性的要求,真情流露。



【原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同学们想要以厚礼埋葬他。孔子说:"不可以这样。"他的同学还是厚礼埋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像父亲那样看待,我却未能把他当儿子那样看待。不是我要这样,是那些同学要这样啊。"


【论语十二章点评】孔子待颜回,屡次表现出情深而礼薄,似乎很令人费解,其原因有三:一是颜回家贫,厚葬超乎常理,故不主张。二是孔子主张薄葬,厚葬违背了孔子一贯主张。三是可能颜回葬礼有超出礼制范围的地方,没有像孔子儿子孔鲤那样,因此有些责备弟子们。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子路问老师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还不能很好地侍奉现世的人,怎么能侍奉好鬼神呢?"子路说:"冒昧地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你还不知道生,又怎么能知道死呢?"


【论语十二章点评】《集注》:问鬼神之事,是探求祭祀的意义,而死亡是每个人必然要有的,不可不知。然而不是诚实恭敬足以侍奉人,就不能侍奉神。有点牵强,孔子向来对于鬼神之事敬而远之,概因莫之能究其竟也,故不言。反映了孔子的实用理性思想,不做无用思辨和讨论。这一思想,使中国稳定的农业社会延续了两千年,但同时桎梏了文明的发展,人的思想不能展开,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到后来,儒学几近停步。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其经典中对于生死、因果、世界本源等问题干净利索的回答,极大刺激了儒学的发展,到了南宋时期充分吸纳了佛老精神的“理学”终于诞生,“人礼”变为“天理”,“天理”即世间万物的本体,“理”是天然永恒的,先有理,然后有万物,理又统辖万物,以“理”和“道”探求性命义理,以应对道家“天道”和佛家“因果”“真如”学说的影响。明代王阳明说:此心具足,不暇外求。听起来与佛家论调无疑。



【原文】闵子侍侧,訚訚(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闵子骞侍奉在孔子一侧,恭敬和悦的样子;子路表现出刚强的样子;冉有和子贡体现出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样子。孔子很高兴。又说道:"像子路这个样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论语十二章点评】子路过于刚强,因此孔子总是很严重的告诫他,后来也确实,子路死于卫国内乱中。西方文化中特别重视“祝福”一事,得不到长辈祝福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受到诅咒更是严重的事件!实际上中国也有类似文化,《诗经?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上天保佑您安宁,王位稳固国昌盛等语,充分体现了周代的祝福、祈福文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我原意和你一起完蛋。是夏民对夏的诅咒。孔子一生践行周礼,难道不知道批评教育与诅咒的差别么?数次以近于诅咒的话怼子路,类似说:你不得好死,实在是令人费解。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先进第十一(46)发布于2023-12-18 23:54:46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