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本篇以颜渊为题,记载孔门师生问答之事。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弟子72贤人中最优秀的一位,孔子把颜渊视为子、视为友,甚或视为师。孔子把自己一生的希望,身后道与志的传承都寄望在了颜渊身上。怎奈天意不随人愿,颜渊却死在了孔子的前面。所以,面对颜渊的死,孔子呼天抢地,悲喊"老天绝我"。足见颜渊与孔子之间,精神与心灵是可以呼应与共振的,所以,颜渊的思想就为接近孔子的全部思想体系。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其问答内容是问仁、问政、问人格修养、问道德修养,师生之间问答之外,兼有同学之间的问答与交流。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回问什么是仁。夫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了。这样做(克己复礼)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回接着问:“请问具体的途径?”夫子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论语十二章点评】: 本有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意思。《集注》: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仁,是本心完整无缺的德行。克,就是战胜。己,就是个人的私欲。复,返回。为仁,就是用来使心的德行完整。宋儒的解释可能比原意更进了一步。

克己复礼,可以说是孔子对于实现“仁”最为重要的要求了,也是文革时期被批判的最多的一句话。抛开“礼”的复古要求(周礼)以外,如果单单理解为时代的道德规范的话,要求克己复礼其实也没什么不妥,革命者都会批判克己复礼,只不过此“礼”非彼“礼”而已,关键在一个“复”字,复谁的“礼”。革命者建立了统治以后,都会倡导新朝代的“礼”,就是道德规范,所谓“一道德以同俗”,殷革夏命,周革商命,秦革周命,不外如此。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冉雍)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做。”

【论语十二章点评】: 又是对“仁”的一种具体回答,孔子的“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仁”,并不是无原则的滥好人,强调是一种近乎人人平等条件下,尊重别人既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就不会招致怨恨,这是一种社会道德。有人说:孔子不是强调“分”么?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么?的确,孔子强调“分”,所谓:礼莫大于分,但主要强调的是各安其份,对于具体的个人,孔子已经有了模糊的人格平等概念。因为君臣父子的后面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父子,则强调要“父慈子孝”,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义务。

孔子对于弟子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不同,你可以理解为因人施教,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哲学的缺乏严谨性也在于此。


【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 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一个仁德的人,说话的时候很谨慎迟钝。”司马牛又问:“说话的时候谨慎迟钝,这就是仁德吗?”孔子说:“(仁)做起来很难,说话怎么能不谨慎?”


【论语十二章点评】: 司马牛,孔子弟子,名耕,也有说名犁,字子牛,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音颓)的弟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不知道是不是从这章演绎过来的。孔子如此回答,应该是针对司马牛的性格特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颜渊第十二(50)发布于2023-12-18 23:54:12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