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如何治理好国家。孔说:“食充足,军备充分,取信于民。”子贡又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这三者哪一个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再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剩下的这两项哪一个先去掉呢?”孔说:“去掉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维持不下去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 兵精足,人民信任,此诚国家治理好的先决条件。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军队士气很高,但军备不足,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恶劣的国际环境,但由于实行了土改,人民分得了土地,上下一心,迅速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因此能够迅速站稳脚跟。李泽厚教授说:信任乃是由缺乏明确秩序的人类群体组建规范以致成立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诚哉斯言。于丹解释说:民信之是人民信仰国家,实是概念的时空搬运,不知所云。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可以了,还要那些表面的礼仪文采干吗?”子贡说:“可惜呀!您这样解释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文采等同于质朴,质朴等同于文采。那去了毛的虎豹的皮就和犬羊的皮一样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 鞟(音括),去掉毛的皮。《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才称得上君子,就是文质彬彬。现在说文质彬彬这个词似乎已经主要是偏于文采了,大违本意。经过历史的演绎与沉淀,很多古语都与原意相差很远,甚至相反了。类似的还有:愚不可及、三思而行等等。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饥荒之年,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施行“彻”的税法怎么样?”鲁哀公说:“十抽二的税法,我还不够用,怎么能用十分抽一的税法呢?”有若回答说:“百姓充足,您怎么还会不充足?如果百姓不充足,您又怎么会充足?”


【论语十二章点评】: 彻:应该是井田制的意思,夏商有八家为井而有公田和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周代大体实行九夫而井,而当时的赋役制度为贡、助 、彻。皆为服劳役于公田,其收入全部为领主所有,而其私亩收入全部为个人所有,是一种“劳役租税”。《孟子·滕文公上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集注》通也,均也。周制,一夫授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与《孟子》记载一致,应该是一脉相承。

鲁国自鲁宣公开始按亩计税,大约是十取其二,应该是井田制的完全毁坏。有若主张恢复古法,只有人民富足了,国家才可能安定,君主才可能富有。意思很好,可是新兴的以打破传统贵族生产方式的地主占有土地并向国君缴纳税负的新型经济形式,对于国君和地主都有利,井田制,已经回不去了。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辨别疑惑。孔子说:“以忠诚信义为主导,向“义”靠拢,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喜爱他就希望他长生不死,讨厌他就希望他死掉。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这就是疑惑。”


【论语十二章点评】: 主要是强调以提高道德修养来增强理性,杨时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是说子张不是真诚向善、补救过失、不为私欲所蒙蔽的人,因此夫子这样告诫他。

最后的“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应该是成不以富,历代注家都认为是错简,放错地方了。原意是:不是她家比我富,是你变心的缘故,出自《诗经》。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颜渊第十二(52)发布于2023-12-18 23:53:1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