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问种庄稼的学问。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老农。"又问种菜的学问。孔子回答说:"我赶不上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没有志向的小人,樊须就是这样。统治者重视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敬畏的;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实情。如果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抱着孩子来投奔你,哪里还用得着你亲自种庄稼呢?"
论语十二章点评孔子时期,小人,君子主要是一种身份差异,但已经开始有了道德上的褒贬。即使是身份地位的差异,在孔子那里也是要严格区分的。君子要是使用了过多的时间研究“小人”的事,则不免影响了君子的“正事”。但这里孔子又没有当面指出,不知是为什么。孔子到底会不会稼穑?我猜是会一点的,因为他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他又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对君子掌握多种技能持否定态度。后世靠四书五经出仕做官的,遇到难事往往束手无策,大约也种因于此。孔子虽鄙视稼穑,但要求君子通六艺,到了后来,读书人大都只通“书”了。宋明时代只会读书的君子较之春秋时代的君子,已称不上“君子”。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诵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做不好;让他出使外交,又不能很好地答对。诗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论语十二章点评学以致用,是古来为学者都要求做到的。《诗经》在当时远非后来理解的是一部纯文艺作品,那里面有非常多的实用性价值。包括使民、为政、外交等多方面。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领导人自身行为端正,不用下命令老百姓就会主动去做;领导人自身行为不端正,虽然下命令也不会有人听从。
论语十二章点评很朴素的价值逻辑。领导者之成为领导者,并不是天生的,或者不仅仅是天生的。即使是贵族的后代,如果被人称为“不贤”一样得不到应得的身份。典型的例子:晋国执政赵襄子毋恤,是上卿赵简子赵鞅妾生庶子,本来没有可能继承赵家的家业成为家主,但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后来经过考察,赵鞅觉得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世子,史称赵襄子。


【原文】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论语十二章点评鲁国是周公之国,卫国是卫康叔之国,本为兄弟之国,是周代的铁杆亲属诸侯国。这时一样沦为衰落、混乱之国,因此孔子感叹。但孔子不知道的是,卫国一直挨打受欺负,却是周代寿命最长的诸侯国,超过了周,到秦始皇时还在,历史的逻辑还真是调诡。



 

【原文】子谓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评价卫国公子荆时说,"他善于治理家业。刚宽裕一点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多了一些的时候就说'真齐备了',等到富足的时候就说'完美极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公子荆,卫国大夫,卫献公的儿子。知足常乐的典型,永不知足是危险的,所谓人心无尽,固非让之所能化也。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路第十三(56)发布于2023-12-18 23:52:5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