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那里有个做事很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们那做事直的人和你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就在这里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这篇历来是争议的焦点,涉及到道德法律以及二者关系。《集注》: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父子相互隐瞒,这是天理、人情的必然,所以不求做个直道而行的人,直道也就在其中了。但能看出来,《集注》其实是有所保留的,无他,朱熹距离孔子也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而后世儒家也有大义灭亲的价值观。这其实涉及到中国伦理产生及变化的过程等问题。儒家的产生,无疑问与氏族血缘构建起的部落邦国文化有关,血缘关系下,亲情当然要放到第一位。但当邦国的日益扩大,血缘的日益疏远后,国家秩序的要求必定要上升超过血缘亲情的要求。孔子时代,还是讲究为亲人大报仇的时代,《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意思是:子夏问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怎么办?孔子说:这还用问,如果是我,我每天会把盾牌放在枕头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报仇,我宁愿不做官,也要与仇人不共戴天。如果碰到不管是哪,大街上、朝堂上,拿起家伙就朝死里干,兵器戴在身上,不用回去取。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子夏又问:对于有杀堂兄之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孔子说:“报仇的时候,自己不可带头,应让死者的子弟带头,自己携带武器,必要时在一旁协助。”看看,孔子对于报仇一事是多么的思路清晰。随着秦王朝建立,这种以私仇而私斗的行为被严厉禁止。汉以后,儒家基本接受了国高于家的观念。接受了法大于情的观念,但对于“孝”这一核心价值观,以及孝与法冲突时,常常感到莫衷一是,后世仍然有孝子为父母报仇,得到地方官同情而免罪或轻罚的事情。现代最典型的莫过于于欢案,于欢得到那么多人的同情,就在于深入人心的儒家价值观,可见法律与道德并不能在全部领域和谐相处。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生活要谨慎庄重,在外做事要敬业,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即使是到了野蛮的地区也不丢掉这样的信念。"
论语十二章点评仁,不仅是爱人,还体现在做事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些都是做事情“仁”的具体表现。孔子时代,华夏与夷狄主要是文化概念。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中华文化始终都有教化夷狄的传统,只要接受了华夏文化,就是华夏。汉唐时期有很多匈奴人、西域人、突厥人、高句丽人在朝廷任高官,与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文化自信的最直接表现,只有对自己文化严重不自信了,才会对外来文化视若洪水猛兽。清末郭嵩焘出任大清首任住欧公使,明明行的是公事,却被视为汉奸,士大夫避之唯恐不及。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再出现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路第十三(59)发布于2023-12-18 23:52:3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