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
【译文】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
【论语十二章点评】为什么政治清明和不清明当官拿俸禄都可耻呢?《集注》: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意思是:国家有道时不能有所作为,国家无道时不能独善其身,都是可耻的。古时对于国家公职人员的素质要求还是很高的,不可尸位素餐,但给了一个出口,为避免同流合污,可以独善其身。但独善其身也是不容易的,起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二是足够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第一条好理解,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而独善其身,吃什么?饿死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第二条同样重要,齐太公姜子牙就封齐地后,听说齐地有一个隐士高人,于是三次派人去请,这个隐士三次拒绝,于是太公派人把他杀了。理由是:这种不向天子称臣、不和诸侯交往的人,就是必须要抛弃掉的人。因为,如果树立这样的人作为品德高尚的榜样,我还能指望和谁来一起拥戴天子呢?后世这样干的皇帝不少,朱元璋就说过:“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

【原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没有好胜、自夸、抱怨、多欲这四种毛病的人的确也很难得,但也绝对称不上“仁”。看来原宪对于仁的标准、对于自己的要求的确不高。原宪是孔子弟子,有侠义精神,对于“仁”可能不大感冒。《史记》游侠列传提到过他,孔子死后就隐居了。“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至于象季次、原宪,是平民百姓,用功读书,怀抱着特异的君子的德操,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当代世俗之人也嘲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一生住在空荡荡的草屋之中,穿着粗布衣服,连粗饭都吃不饱。他们死了四百余年了,而他们的世代相传的弟子们,却不知倦怠地怀念着他们。法家抨击反对侠士,而儒家始终对侠怀有复杂的感情。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作为士如果怀恋安逸的生活,就称不上是士了。"

【论语十二章点评】“士”是不可以贪恋安逸的,上一章讲过,士的要求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最次一等的士也要求:“言必信,行必果”的。因此,有知识而积极贡献于社会才能称为“士”,躺平者是不能称为“士”的。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

【论语十二章点评】孙通逊,谦逊之意。尹惇说: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国家政治清明,则必然是讲求法度的,一般不会因言罪人。但当政治昏乱时,必然小人当道,排斥异己,指鹿为马之事出现时,还能指出来么?能够明哲保身已属不易。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言语上的表现,能说的人未必都有德。仁者必然勇,勇的人未必具有仁。"

【论语十二章点评】强调自内而外,德、仁是修养,是核心,是本质,言、勇是从核心修养外溢出来的结果。德者必有言,德是言的充要条件;仁者必有勇,仁是勇的充要条件。反过来,言是德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勇是仁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宪问第十四(62)发布于2023-12-18 23:52:19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