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译文】卫国的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与使者坐在一起问道:"老先生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却未能做到。"来访的使者走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呀!"【论语十二章点评】遽(音渠)伯玉,卫国贤人,孔子居卫时,常驻蘧伯玉家。庄子评价蘧伯玉说:蘧伯玉活到五十岁,知道自己四十九岁的错误,活到六十年变化了六十年,进德功夫到家。孔子明面赞赏使者会说话,实际还是赞赏蘧伯玉,赞赏他的德行,赞赏他会用人。【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权力和职责的范围。"【论语十二章点评】前面泰伯一章里出现过,不再注释。【论语十二章点评】多言少行,说大话,吹牛皮,君子不齿。然而事情往往逆向而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干的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拍的,会拍的不如会做秀的”成了标配。君子呢,都哪去了?【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没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子贡说:"这是老师讲他自己啊。"【论语十二章点评】智、仁、勇,所谓“三达德”,就是三项顶级的德行。明足以烛理,固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原文】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译文】子贡讥讽别人,孔子说:"子贡你真就比别人强吗,我就没有这样的闲功夫。"【论语十二章点评】这里的方,是指当面讥讽。子贡直爽而又聪明过人,孔子怕他过于得罪人,因此劝他不要得罪了人还耽误了功夫。孔子大多时候是主张明哲保身的,这其实很对。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要明哲保身,要勇于和不良行为作斗争,然而大多数时候是斗争没效果,得罪了人,最后还耽误了功夫。【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原文】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译文】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随意猜测别人不诚信。但又能临事时觉察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不是贤人吗?"【论语十二章点评】亿通臆,臆测的意思。临事而觉,的确是贤者的才能。关键时刻能够意识到面临的危机危险,其直觉既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更来源于天赋。【原文】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这样栖栖遑遑到处奔波?不会是想要花言巧语蛊惑人心吧?"孔子说:"我怎么敢花言巧语蛊惑人心,我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罢了。"微生亩,姓微生,名亩,鲁国隐士。隐士一般是道家之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你所说的这些和这些人的尸骨都已经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就像在耳边刚刚说过一样。有德行的人得到时机就会出来掌控,没有机会就蓬头垢面游走江湖。我听说,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富,装扮成穷苦的样子;有德行的人心怀大德,看上去很愚钝的样子。舍去你的骄气和追求的欲念,舍去得意的面相和长期坚持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于你没有什么益处的东西。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有这些而已。孔子本质上也是有隐士情节的,比如他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但孔子主张的隐,主要还是因为无法贡献自己的才智,因此才要“隐”。孔子总体是主张出世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宪问第十四(68)发布于2023-12-18 23: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