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个身背土筐的人路过孔子的门前,说:"有心事啊,这个击磬的人。"仔细听了一会儿说:"见识短浅,硁硁(kēng)的磬声里透着固执。没有人理解自己,自己知道就行了。水深的时候就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时候就撩起衣服过河。"孔子说:"真坚决啊,没有什么可辩驳的了。"【论语十二章点评】荷蒉(音和愧),荷是负担,背负的意思,篑是一种草或竹子编的筐。这节反映了世人对孔子的评价和孔子自己感叹世人的不理解,抒发自己坚持下去的决心。但一个背土的人如何能够理解孔子琴声里的意思?是大隐隐于市的世外高人?不得而知。也可能是孔子自己感到了自己的固执,因此借荷蒉者之口说:鄙哉,硁硁乎。人在失意时,也的确容易“硁硁然”。【原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译文】子张说:“《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讲话。什么意思?”孔子说:“何止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国君死了,百官各自管理好本职工作,听命于冢宰(宰相)三年。”【论语十二章点评】高宗,指殷商高宗武丁。谅阴,天子居丧之名。老天子死了,新天子要守丧三年,这三年由大臣执政。李泽厚教授认为:天子三年之丧,是否存在?争议较多,应该源自原始礼仪,历代沿袭。后来天子不存在居丧三年这回事了(防止大权旁落?),但一直到清末,官员父母去世,始终沿袭丁忧三年(辞官居家三年)的习惯。如果是武将面临战争或者文臣脱离不开,则由皇帝下旨意要求必须上班,这叫“夺情”。【译文】孔子说:"领导喜欢礼制,老百姓就容易指使。"【论语十二章点评】古时民风朴实,上行下效。后来则不行了,这也是法家兴起的原因。使民必依法,要有成文的法条。这是民风的倒退,但却也难说是人类的进步,因为法家的法只约束百姓,约束贵族的是“礼”,礼坏乐崩后,天下之权归于国王和皇帝,而没有什么能约束皇帝。董仲舒想出了一个“五德轮回,天人感应”然而没什么卵用。真正的进步在于所有人都在法下,这要等到英国大宪章时代了,大约相当于中国南宋时期,明确了“王在法下”的原则,真正做到,则又经过了数百年。【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通过修养自己来使他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通过修养自己来使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安抚百姓,就连尧舜也难做到啊。”【论语十二章点评】与上一节类似,强调个人修养,并以个人带动大家,以求得以上率下,人人守“礼”的效果。【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文】原壤叉开两腿蹲在地上接待孔子,孔子说:“你小的时候就不谦逊敬长,长大后有无作为,老了还不死,真是祸害。”孔子用拐杖敲打原壤的腿。【论语十二章点评】原壤,姓原,名壤,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老相识。应该是类似庄子一类人。《礼记·檀弓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孔子的老相识有叫原壤的,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噔噔地敲击着棺木道:“我很久未唱歌抒怀了。”唱道:“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原文】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译文】阙党的少年向孔子传达使命,有人问孔子:“这个少年求上进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占据大人的席位,和长辈并肩而行,这不是求上进,而是急于成名。”【论语十二章点评】阙党少年与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何其相似!我知道我这么说一定会得罪人,但也没什么,我年轻时未尝没这么表现过。尊师重道之风已经很远了,留下的都是一地鸡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宪问第十四(70)发布于2023-12-18 23: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