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智力得到,不用仁心守住它,虽然得到了,最终也一定会失去它。凭智力得到,又能用仁心守住它,但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面对它,老百姓就不会敬重你。凭智力得到,用仁心守住,以庄重严肃的态度面对,行动如果不依据礼制,就仍没有达到最好。”

【老六】得到了什么?无非官位、爵禄。得到了,如果以仁守之,就可以保持;但如果失于庄重,则可能得不到尊敬;最后还要行为合于“礼”。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聪明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让他承受大使命。小人不可以让他承受重大任务,去可以让他做些小聪明的事情。”

【老六】君子在小事情上,未必事事精通。小人也未必一无是处,可有所长。所谓君子者,之所以为君子,以其:崇仁重德、孝悌安乐、贵和守礼、忠信恭让、重义轻利、好学笃行、内省不疚,之德行行与当世,当然是可以但当重大使命的。小人则汲汲于眼前,蝇营于堂上,其人虽居庙堂,但不可使临大节,处大危。










【原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就像对水和火的需要。水与火,我看见蹚水火而死的却没有看见践行仁而死的人。”

【老六】水火,是生活所必须,仁,应该是比水火更重要的。但是普通人首先要求满足的一定是“水火”,是生活之事,因此,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矣。有点类似“君子谋道不谋食”,但基本的生活,一定是人民第一位的需求。此亦“君子”“小人”之分别。君子是存于内心的修养,小人是现实生活的必须。自称君子的人,未必是君子;以小人自居的,也未必没有君子的追求。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追求仁德不必让着自己的老师。”

【老六】成语“当仁不让”的来源。士,仁以为己任,虽师,亦无所避让,当勇往而必为。










【原文】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孔子说:“君子坚持正义之道而不必拘泥于小信。”

【老六】在原则和人情面前,孰重孰轻?在正义和权威面前,孰轻孰重?知易行难。










【原文】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认真地对待工作然后再谈薪水。”

【老六】孔子是个好员工。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子始终强调的是先付出,后收获;有付出,必收获。易中天说:孔子虽没有平等精神,但孔子有对等精神。但其实能对等,即已经实现了平等。平等是精神追求,对等是现实表现。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教育学生不要分出等次级别。”

【老六】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已是成语。在那个年代能够有此思想,也算殊为不易了,有点人人平等的意思。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追求和信仰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划共同的事情。”

【老六】原意就是走的路线不同,没必要在一起商量。就是,走不同的路,却一起商量往哪里去,岂不扯淡。道,原意是路,春秋时进化为现在的“道”。









【原文】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能表示明白含义就足够了。”

【老六】孔子始终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不必过于华丽,表达到位就可以。毛伟人也在延安整风时要求反对党八股。然而,言辞华丽之风,始终禁而不绝,概因人类文明本就有此需求吧?




【原文】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座位旁,孔子说:“这是座位”。所有的人都坐定后,孔子便告诉他:“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走后,子张问:“这就是和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规矩。”
【老六表达了孔子的礼貌和周到。对待盲人的周到,处于“仁”心,这里的“仁”同时就是“礼”。因此说孔子“以仁释礼,以礼辖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卫灵公第十五(76)发布于2023-12-18 23:50:4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