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本篇谈孔子处世的权变思想。随机应变,属于“权”的范畴,是处世的灵活性。但不是胡乱的变,不讲原则的变,要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性。首先是原则性,原则(经)是底线,在讲原则(经)基础上权变。这就需要一个人建立一个大局观,要有大视野,要对世事有清晰的洞察才可以做到。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愿意见,阳货就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乳猪。孔子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却不巧在半路遇到阳货。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对你说。”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夫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是有智慧吗?”夫子:“不是。”阳货说:“时光一天一天地消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阳货就是阳虎,季氏家臣。涂通途。通篇看起来,阳虎其人讲的都是大道理,似乎孔子做的不好。但要知道当时鲁国三桓篡国君之政,三桓中的季氏家臣阳虎又篡三桓之政,阳虎曾一度囚禁了季桓子,独揽鲁国大权。这对以恢复周礼,强调各安其份的孔子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孔子讲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因此面对敢于囚禁主人的阳虎,实无必要过分刺激,不愿与之交通,但来而不往又很失礼。因此,趁阳虎不在家去拜访,但不巧相遇途中,因此才有如此尴尬事情发生。
夫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差距才越来越远了。”
此句为人所熟悉是三字经中有“性相近,习相远”一句。人是否有所谓“本性”,本性是“善”还是“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至今也还各有所说。其实孔子从没有明确的说过人性之善恶,只是说“性相近也”,看来孔子是主张人性类似的。《论语》里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谈论人性和天道,没有听到过。也证明了这点。争论性善、性恶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同时代的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杨子则主张性有善有恶。后世儒者多附会孟子,较之先秦诸子,已经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老六赞同没有超社会、超阶级的人性。本性就是本性,无所谓善恶。老虎吃肉,羊吃草,老虎就“恶”么?或者羊就“善”么?没这回事。老虎肠子短,消化能力差,不吃肉会死,这是进化的结果;羊肠子长(羊肠小道就是指羊的肠子细而长),消化能力强,因此必须吃长纤维的草,这也是进化的结果。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慧的人和下等的愚笨的人才会坚定不移。”
王阳明《传习录》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上智者通透道理,故坚定不移;下智者不知如何,只好坚定地相信一个(道理)不能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常听说:傻子炒股票赚了钱,聪明人反而赔钱,就是这个道理。常人说的聪明人其实大多就是智力不上不下者。左右飘忽,上下乱窜,游移不定。生而知之者为上知;困而不学者为下愚。困而不学者,其愚笨不可改变,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不上不下的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阳货第十七(81)发布于2023-12-18 23: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