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本篇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通过与隐士的思想对立和和部分类似认同的复杂情绪表现出来。

1


【原文】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老六】殷商晚期有三个仁者,或出走,或被杀,或被贬。仁者不一定都有好结果,古今皆然。然而就像之前子路问于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路问:君子也会走投无路么?孔子说:君子在走投无路时也会有所坚持,小人则会无所不为。作为一个仁人君子,不会从(作为君子的行为)中获得好处,甚至也会走投无路,但仁人君子的存在是社会还仍有希望的表现。仁人君子,不可因个人进退出处而放弃理想、放弃原则,这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2


【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处分。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办事,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办事,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

【老六】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今孝直镇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柳下惠是君子,我们最早知道他估计都是因为坐怀不乱的故事,那只是表现品德的一件小事。孔子认为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柳下惠“直道而事人”从而三次被贬。关于“直”的问题,孔子是比较欣赏的,但孔子不主张过于执着,以免以直获疚。孔子主张对等,主张君子不立危墙,不处危邦,主张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后世儒者的转变逐渐抛弃了孔子的个体独立性和对等观点,变成了单方面的效忠,从忠于事,变为忠于君,知识分子也同时失去了本来就不多的独立人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憾。


3


【原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老六】孔子到了齐国,向齐景公游说,推行周礼,齐景公有点叶公好龙,不愿意真的推行周礼(实际已经不可能)。因此说:给孔子的地位在季氏(执政)之下,在孟氏(富贵)之上,含蓄的表达了不能用之的含义。齐景公在位时有著名权臣崔杼,庆封等。齐景公和他的父亲齐庄公均为崔杼所立,崔杼在朝大肆杀戮,朝局动荡不堪。这种情况下,指望齐景公能有什么作为,也是缘木求鱼了。


4


【原文】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给鲁国一些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就离开了。

【老六】季桓子为鲁国执政,其时孔子为司寇,见执政“受女乐而耽误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尹惇语)。”接受女乐,荒废政事到这种程度,那么他们怠慢贤者,抛弃礼法,不能和他们一起有所作为就可以知道了。孔子见微知著,看见苗头立即采取行动,果断离去,清晰表达了孔子的个人意趣与志向。中国古代,道家讲出世,以无为为境界;儒家讲入世,以仁礼为理想。但孔子数次就教于老子,不能不受老子的影响,因此孔子时期的儒家,不但不反对隐居,自己也是积极地实践者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微子第十八(87)发布于2023-12-18 23:45:24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