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1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旁说:“凤鸟啊,凤鸟!为什么你的命运这样不济呢?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今从政的人实在太危险。”孔子下车,想要和他说话。他急忙躲开,孔子不得和他说话。

【老六】《集注》“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凤凰,传说中的神鸟,天下有道就出现,天下无道就隐藏。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接舆以凤鸟喻孔子,但是讥讽他不能及时隐居,是德衰的表现。接舆,楚国人,佯装疯狂以避世。李白在失意于朝廷时作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楚狂人,即接舆,李白要向接舆一样隐居求仙。


2



【原文】长沮(音居)、溺耦(音偶)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溺。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音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音五)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和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里,派子路去问渡口。长沮说你为谁赶车?“子路说:为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呀。”长沮说:“这个人应该知道‘道’啊。”子路又问溺。溺说:“你是什么人呀?”子路说:“我是仲由。”溺说:“你是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对呀。”溺说:“天下洪水滔滔,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从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从我们这些躲避世事的人。”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耕作。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我们不能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们不跟世上的人相处还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去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了。”

【老六】长沮,溺,皆隐者。耦,一起耕种。执舆,拿着缰绳在车上。知津,津指渡口,知津,知道渡口(在哪里),这里把道路暗指为“道”(规律?)。暗讽孔子应该是知道“道”的,为什么还在世上徒劳的奔走呢?在这些隐者眼里,世界已经无可救药,隐居避世才是正“道”。此处表现了孔子的另一种思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孔子一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同。归根结底可以避开一部分人,不能避开所有人。这里也反映了孔子对于隐士、隐居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羡慕而不能做。《集注》范氏曰:“隐者为高,故往而不返;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不与鸟兽同群,择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而必以其正,所以或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范祖禹说:隐者高尚,所以离开了就不回来了;出仕者通达,所以陷入挫折也不停止。不与鸟兽同群,就一心一意拼命追求富贵。这两种做法都不对。所以按照中庸行事是很困难的。只有圣人不废君臣大义,必走正道,无论出仕还是隐居,最终不离开“道”。《集注》所论,其实已经距孔子甚远。儒者与道家隐者在春秋时几乎是一类人,起码在“道”的理解上是有类似之处的,只是在对待进退出处时有所偏差,隐者认为世事已经无可救药,君子应该彻底归隐;儒者进取,认为应该积极入世,以一己之力奋力改变。但儒者的入世精神是不彻底的,因此才有孔子的一方面周游列国,游说君主,并谴弟子出仕。另一方面,在不断碰壁后,总是感叹要“乘桴浮于海”感叹宁武子的“其愚不可及”。后世到了荀子时代,已经大大的改变了这一态度,以至于作为大儒的荀子,教出了李斯、韩非这样的大法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微子第十八(88)发布于2023-12-18 23:45:1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