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敬贤德的人,同时包容众人,嘉许有才能的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十分贤明,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
【老六】子张所论高于子夏,但有过高之弊,用现在话,有“装逼”的嫌疑。《集注》:“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是也,但其所言亦有过高之弊。盖大贤虽无所不容,然大故亦所当绝。不贤固不可以拒人,然损友亦所当远。”子夏的话狭隘,子张讥讽他是对的,但子张的话也有过分高标的缺点。因为大贤人能容纳一切,但对于有重大过失(犯罪)的人也应该拒绝。不贤的人固然不可以拒绝别人,但对于损害道德的人也应当远离。如何交友,始终是个问题,《论语》中对于交友有多处论述。如:“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等等。
【原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干大事就不能拘泥其中,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老六】干大事的人(君子),不可沉迷小道。君,从尹,从口。尹是掌握权力者,口是发号施令者。甲骨文中尹,君有时通用,君是从尹分化而来,在古代,君就是最高统治者。周代,君指周王庭的官员、诸侯国的首领。君子,顾名思义,就是君主的儿子,后来泛指大贵族的后代。总之是所谓上等人,天生具有干大事的资格和道德高标。抛开君子小人的社会身份和道德标志以外,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适用的,干大事不可拘泥于小道,掌握全局的人,如果过分关注于具体事物,则无益整体事业的发展。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都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每个月都不忘记自己学过的旧知识,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老六】《集注》:“亡,无也,谓己之所未有。”亡,就是自己目前还未拥有的(知识)。月无忘其所能,指的是学过的东西要时常温习、实习,避免忘掉。学习要靠积累,切不可黑瞎子掰苞米,这是常识。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又不断坚定自己的志向,诚恳提问,认真思考,‘仁’就在这其中啊。”
【老六】切问,这里作诚恳提问讲,也有做急切、深刻等含义,深刻的含义。这里牵扯到学习和志向的关系问题,学习是实现志向(个人理想)的途径和保障,志向是保持学习动力的精神支柱。而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切问而近思”,诚恳而深入地研究学问,认真思考。这是讲学习的态度问题,但为什么“仁在其中矣”?因为儒家讲学以致用,就是“学而优则仕”,如果学不通,弄不懂,半瓶子水,学不优而仕,则可能害人害己,就是不“仁”。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基本是整体批发式教育,缺乏分类和针对性。但这更要求我们能够时刻自省,牢记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如此,才能够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点好学的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张第十九(91)发布于2023-12-18 2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