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达到圣王之道。”
【老六】《集注》“尹氏曰:学所以致其道也。百工居肆,必务成其事。君子之于学,可不知所务哉?!”尹惇说:学习是为了“致其道”。百工居肆,必定做好自己的事。君子对于学习,难道可以不知道该做什么吗?以百工必成其事来形容君子应该学以“致其道”。这里百工,也可以理解为匠人,工匠,成其事,就是达到工匠所能达到的极致,精益求精,或者就是现在常说的“工匠精神”。君子,是处于另一个阶层的人,简单说,就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君子“致其道”就是通晓领会并能熟练应用治国平天下的能力。这里的君子,既有地位身份的原有含义,同时赋予了道德意义上的含义——仅仅是身份地位而不“学”也是不能称为君子的。
【原文】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
【老六】文,就是文过饰非。小人会掩饰错误,反过来,刻意掩饰自己过失的,就是小人。因为君子“闻过则喜”听见(别人)说自己存在过失会很高兴;“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出现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一样,过错人人都能看见,改正了人人都敬仰。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社会容不下多少过错,于是人人都学会了文过饰非。
【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的形象有多种不同的表现:远远地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讲话,准确不苟。”
【老六】望之俨然,是指君子应该庄重,不可狎昵;待人应该温和,不可对人拒之千里;说话严肃认真,不刻意苟同。如果没有“即之也温”,则君子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存在。试想,谁愿意和一个一本正经的姿态、说话严厉刻薄的人相处呢?即使有了“即之也温”,君子仍很难交到很多朋友,这是必然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几年流行“四大铁”谓同过窗、扛过枪云云,反映了社会广泛存在的蝇营狗苟,就像刀郎唱的: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从这个道德意义上讲,我们都在河边走,我们也都是小人。从君子的本来含义上讲,我们也的确是“小人”。
【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取得老百姓信任后才去让他们做事;没有取得老百姓信任就让他们做事,老百姓就会以为君子是虐待他们;取得信任后才能去规劝,没有取得信任去规劝就会被人认为是在诽谤他。”
【老六】实际就是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只有真正领会到了对自己有好处并且发动起来了,才会自觉自愿地做事。我们很多人在做基层工作时,不会做群众工作,没有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盲目开展行动,结果遭到群众反对,自己觉得很委屈,明明是为群众办好事,为什么会遭到群众反对?就是没有取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朋友、同事之间的规劝也一样,缺德信任是关键,如果双方之间缺乏信任,那么所谓的规劝很可能被理解为幸灾乐祸、不怀好意,所谓“好心当作驴肝肺”就是在付出“好心”之前,并没有取得对方的信任。取得信任很难,因为还有句俗语“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所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也是很难真实存在的。《论语》中充满着类似的生活智慧。
【原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人在大节上不能超越道德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老六】就私德而言,说的是实话,但要警惕,避免总是拿这句话为自己找借口,小德出入多了,大德就很难把握得住,所谓防微杜渐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的是公德与私德,则只要公德做到即可,因为私德的界限是因人而异的,共同的底限则是法律。作为公德的“大德”无非是国家民族重大利益是非之类。过分的在“小德”上斤斤计较,严苛与人,只会产生大量伪君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张第十九(92)发布于2023-12-18 23: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