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论语读后感


【原文】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仪表堂堂,很有派头的样子,却很难与他一道修养仁德。”
【老六】上文子游攻击子张,这里曾参也攻击子张,估计子张这是没有参加《论语》的编撰,更可能是在争夺谁是孔子衣钵的正宗。这时候,孔子最重要的学生颜回早已死去、子路也先于孔子一年去世,而子贡这时大概还沉浸在痛苦之中(众弟子守孝三年后,子贡又单独守三年,可见其与老师的感情)。而失去了首领的任何学团、宗教团体,在真正的独一无二的老大去世后,几乎都会产生分裂,因为弟子中间没有人能够超越其他弟子而获得新的独尊地位,这一点还不如黑社会,他们凭拳头让他人信服。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人没有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如果有也一定是为双亲居丧的时候。”

【老六】中华文化重礼仪,讲节制,情感表达分层次。处于感情最高层次的,无疑是父母双亲,这也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在省委书记父亲墓前痛哭而遭到嘲笑的文化原因。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的都能做到;他那不变动父亲的臣下与父亲的政策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老六】“一朝天子一朝臣”应该是常态,虽然《论语》里强调: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但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世易时移。一是孟庄子“真”孝,二是孟庄子很笨。


【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孙氏让阳肤做司法官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统治阶级失去道义,老百姓对统治阶级已经离心离德很久了。你如果弄清百姓的真实情况,就应该怜悯他们,而不要自以为明察而沾沾自喜。”

【老六】明察人心所在,而勿动辄刑罚。这的确是仁者之心,而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更是为难。“不教而诛谓之虐”,但怎么都比不上“明察秋毫更让人痛快”,谁有不愿意做一个青天大老爷呢。然而在已经“上失其道”的情况下,所谓的明察秋毫,只会更快导致整体的坍塌而已。



【原文】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无道,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所以君子厌恶处于不利的位置,所有的罪恶都会被推到身上来。”
【老六】子贡的确是孔子学生中最聪明且通世故的。在现代文献不断发掘,考古日益了解实际的情况下,纣王是怎么回事已经基本清楚,但子贡在那个年代,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能够说出真相还是很聪明并需要很大勇气的。也有说,这时候,随着孔子的离世,诸侯士大夫之间已经开始出现对孔子的各种诋毁之音,孔子已经离世,自然不能替自己辩解,于是子贡感叹:“是以君子恶居下流”。但在现实中为人处世,也更要把握一个核心,不要把自己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不要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个人的肩膀扛不起整个社会的责任的,一旦硬要扛下,则誉不属己,谤必加身。没有以天下为己任这回事,这是老六最近才在高人指点下悟到的。


【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谁都能看见;改正过错,人人都敬仰。”

【老六】与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相互参见。



【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道德礼制,并没有失掉,而是流传在人间。贤能的人能知道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能知道细枝末节,到处都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呢?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老六】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扥创立的文治武功、文法制度、礼乐精神,在这时虽然已经久远,但起精神散布于民间。孔子从一点一滴、从诸侯典藏、从先贤诸子中都能学到这些。问官制于郯子、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因此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因此,圣人无常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张第十九(94)发布于2023-12-18 23:44:42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