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1933年12月16日)。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1885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不辞远蔽、险阻,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20世纪初,在清廷举办的“天下英雄会”上夺冠。遂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传之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融合贯通,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1928年6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改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孙禄堂一生著述丰富,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题解]

  此文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公元1929年),未收入《孙禄堂武学录》(孙禄堂著、孙剑云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但此文对研究孙禄堂的武学思想,研究武术史是颇有意义的,故将它注析后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原文]

  拳术述闻

  孙禄堂

  余幼时,即好拳术。初不存有门派之见,故于各种拳术,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亦未明此中之精义,仅略窥其大概而已。

  曩居北平,有高道夫君者,汉中人,工书法,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余诘之。伊云:“拳术有五纲之起点,书法有五锋之起笔。”余复询二五之理。曰:“拳术之五纲,为劈、崩、趱(攒)、炮、木贡(横),即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也。至十二形之奥妙,亦不外五拳中和之起点、进退、起落、变化之要道。”

  古人云:“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书法则有五锋,为中、逆、齐、侧、搭,即临碑贴之五笔法也。碑中张迁、郑文公大小篆等,都不外乎五锋。虽有中、逆、齐、侧、搭之分,及用笔之不同,然皆中锋。故拳术五拳之中和,书法五锋之中锋,二者运用虽有不同,然其精奥其原理固二而一者也。吾习此虽年余,而观今日之书法,及乎一己之精神,与去岁已迥然不同。故知拳术实与书法身体,具有密切之关系也。"伺高君因事返汉中,数年阔别,直至去秋,余在新都供职本馆,高君闻讯来访,斯时高君则已由王铁珊先生之介绍,充冯焕章司令书法教授矣。

  又余在北平时,直隶督办李芳宸先生,在天津创武士会。专人相约,余素昧平生,虽不欲往,继悉先生精剑术,朝夕锻炼,数十年如一日,深得斯道奥妙,因应约来津。与先生长谈数日,乃知先生于剑术,已得其中三味(昧),其动作道理,无所不善,盖出自武当太极剑之嫡传也。据先生云:“为陈士钧(按:为安徽人,自幼好道学问渊博,隐居于峨眉山)前辈所授。朝夕不辍,数年始知剑术之道理甚广,包罗无穷,与各派之理皆相连贯。”又云:“余自隶军籍,用兵之法则,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察人动作奸诈虚实之情,山川向背形势利害之式,进退开合之理,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若隐若现之机。至于武侯八阵之大义,殆无不师效剑术理为。”

  民十七,中央设国术馆。先生受聘副馆长。七月,沪上法公园举行游艺会,先生亦参加表演。四日中,观先生舞剑时,其精神动作,刚柔开合,伸缩婉转,曲尽剑术奥妙之能事。于是知先生向日之作为。经过之情形,实于剑术神而明之,令吾人叹观止矣。

  今年夏,小住焦山。统(疑是“编”之误)志局庄思缄⑩先生来访,谈及剑术。先生询李芳宸之剑,与余之剑是否同派。余曰:“芳宸先生所练为太极剑,而余则八卦剑也。但二者门派虽不同,其所用之法,则十同五六。如八卦之名称,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是也。”又问,二者之巧妙孰善。余曰:“芳宸先生,孜孜于剑者。念余年,已至炉火纯青之候。余非专门,得其形势与大概之道而已。安能同日语哉?”先生复倩请余舞。余以荒疏日久,身步两法,皆迟滞不灵,谢却之。先生敦促再四,并认略舞数式,观其意义而已。余逐按八卦之名称,错综变互之形势,为舞数十节。又询拳剑之理,余曰:“拳剑之理,大别有三:其一,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其二,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其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义(意)也。”先生曰:“内外如一,是诚中也,合乎儒家;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是虚中也,合乎道家;无拳无意,是空中也,合乎释家。斯三者,修身之大法则,亦人生之不可或缺者也。又观乎舞剑之形势,行如游龙,屈曲婉转,变化之意义,与草书用笔之法度、神气、结构、转折、形式,实相同。始信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曰,得书法之道。为不虚也。是则古人之善草书者,迨皆明剑术之理,盖不如是。焉能得草书中之实质与其精神乎?”

  余初闻前辈云:“拳术之道,随万物而遗。”颇疑惑不解,兹聆高、李、庄三先生之言,始茅塞顿开,一扫胸中疑团,因笔而书之,以告我同志。

  [简析]

  孙禄堂写此文时,任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此文记述了自己在拳术方面的见闻,都是亲身经历,十分可信。可以视作他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写的《拳意述真》的补充。

  全文只有1500多字,但言简意赅,意丰言深。此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书法与拳术的关系。作者记述了书法家高道天的关于书法与拳术关系的论述。高道天认为拳术有“五纲”,书法有“五锋”,它们都是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的体现。“五行合一,致其中和。”“中”,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意即中道。《论语·尧曰》:“允执其中”,皇《疏》:“中谓中正之道。”古代思想家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适度为“中”,或以“中”为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中和”,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情感的萌动与表现适度。其本义为中正的准则。《荀子·王制》:“中和者,听之绳也。”其后演化为中庸的同义语。《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一定的节律、法度),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达到了中和,天地万物就各安其位,协调相处,万物也就发育生长。所以孙禄堂把他的自练拳“三十六手太极拳”称之为中正拳,处处要求做到平直圆,中正安舒。这样就能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防身克敌的目的。

  孙禄堂一生不仅习武,亦极喜文,暇时尤好书法,每日临也,从无间断。孙拳术造诣精深,书法亦臻上乘。他既是武术家,又是书法家。他本人就把武术与书法,融会贯通起来,体现“万殊合归一本”(“万法归一”)的哲理。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阐述剑术与用兵之道合一。李景林是一位军事将领,得武当太极剑的真传,剑术高明,深得奥妙。其剑理与各派之理相通,与用兵之法也相通,甚至与诸葛亮的“八阵图”的大义也相通。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讲作者自己的八卦剑与武当剑也是相通的。“所用之法,则十同五六”,甚至名称也有相同之处。八卦剑由董海川传之程廷华,由程传之孙禄堂。孙禄堂在他的《八卦剑学》中的《自序》篇中说:“按八卦始于太极,由是而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其本体则一太极。吾人各有一太极之体,故剑之左旋右旋、阴阳相生,实具太极之妙用。”(《孙禄堂武学录》第334页)所以说八卦剑与武当太极剑是相通的,它们的基础都是一太极。

  这篇文章把拳剑之理概括为为三点:“其一,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其二,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其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义(意)也。”

  第一条讲的是“诚中”,合乎儒家学说。“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外合一是中庸天人合一基本思想的内容之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内外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内外之道,即内外合一,内外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内外合一的理法用之于拳理就是“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与“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所以孙禄堂在他的《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中说:“内外如一,成为六合,是其勇也。三者既备,动作运用,手足相顾,至大至刚,养我浩然之气。与儒家诚中形外之理,一以贯之。”“诚中”,王夫之说:“诚也者,实也。”(《尚书引义·洪范三》)。所以“诚中”也就是“实中”。

  第二条讲的是“虚中”。“虚中”是道家的理论。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点破了“先天 从虚无中来”的玄机。道家内丹中派祖师李道纯著《中和集》讲:“以一身言之,呼吸是矣。呼则接天根,是谓之辟;吸则接地根,是谓之闽。一呼一吸,化生金液,是谓之变。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矣。”玄牝之门是点破了“先天炁从虚无中来”的玄机。先天炁又称元气,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藏于肾,肾为元气之根。在练功过程中,把百会穴扩大起来,凸起来,形成“虚中”,便于养育新的生命。孙禄堂说:“八卦拳……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逆宫行顺,顺中用逆,求其中和,气归丹田。含有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意。上下相通是内呼吸。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原是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的技法,顺着对方的劲,牵着对方的劲运动,是使自己中心(即对方所攻击之处)由实而虚,使其攻击落空,顺势把对方打倒。所以说,“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是虚中也”。

  第三条是讲的是“空中”。“空”是佛教语。谓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般若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修行的人,做到了“空中”,即心中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就能达到修性心养性的最高境界——成佛。“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拳诀名言,意思是说,长期练拳用招,自然出手即招,而无须考虑是否合招,浑身无处不弹簧,挨哪里哪里即发。我岳父陈健侯先生曾对我讲过,练拳之始,“偏柔偏刚,绳捆索绑”,练成后则“劲气内藏,圆球弹簧”。这里的圆球是指皮球,皮球是“空中”的。只有中空了,才能挨哪里哪里即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这和佛教的“空中”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拳剑之理与儒家、道家、释(佛)家的道理是相通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也相通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但是“愚者看其异,智者看其同”,愚蠢的人只看到它们不同之处,而聪明人却看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殊途同归”,“抱元守一”、“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指“中和”(阴阳互同,和谐一体)两字。这是这篇文章所要阐发的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也是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核心。所以理解了这篇文章也就理解了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核心,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也由此可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孙禄堂《拳术述闻》注析发布于2024-05-26 21:42:21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