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诗人三人谈勒芒×树才×高尚

2019年10月20日晚,从大连转鄂尔多斯到兰州飞行了近四个小时,远离海岸线,驶向黄土之海,我们穿过水汽濛濛的云层和广袤无极的大草原,最终抵达黄土高原深重的创伤之中。向着夜色深处行进,大巴车摇摇晃晃,偶然与同坐之人交谈得知明日将在西北师大有一场关于诗歌的讲座,我想疲惫的身体需要来自心灵的最彻底的解放,还有什么比见见大诗人,听听诗人的语言更有力的呢?于是我想我得按时奔赴。故而今日傍晚,上完课赴西北师大,听这场诗歌的对谈。

到场的诗人不久前荣获“龚古尔诗歌奖”的法国诗人伊冯·勒芒,4天之前他不远万里奔赴天水参加“第四届李杜诗歌节”并获得国际奖;著名诗人、翻译家树才先生作为临场翻译和对谈者,来自本土的高尚先生亦为对谈者之一。

勒芒先生高大挺拔,当他讲诗时他的眼睛里充盈着日常生活难以见到的丰盈和清亮,那思考的智慧和真情流露极为动人。在开场,他讲述了自己对天水南郭寺一棵两千五百岁的树感到惊叹不已,他不远万里,来到天水就是为了靠近杜甫这个伟大的灵魂,高尚老师在后来谈到勒芒先生从二十岁开始读中国诗,自此爱上了杜甫,他曾问勒芒为何对杜甫情有独钟,勒芒的回答是“因为我在杜甫的诗中读到了悲悯”,这种悲悯意识大概是伟大诗人所该共有的素质吧!就像T.S Eliot所说:“诗人无不从自己的情感开始写作,难的是将一己的痛苦或幸福提升到既新奇又普遍的非个人高度”,那些伟大的诗作大都不倾心于表露个人的痛苦或荣辱,而是推及到众多遭遇的人,将个人的痛苦升华为更大群体甚至全人类的共同痛感经验,因此个人就不是渺小孤独和封闭的,个人是人类感受的一份子,这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诗句能名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在谈到杜甫对他的影响和诗歌的作用时这位出生法国西北布列塔尼的诗人有一个恰当的比喻“我有时感觉无法理解布列塔尼的一个邻居,但因为诗歌我们可以理解一个更加遥远的邻居,例如杜甫”,4天前在天水的南郭寺,勒芒遇到了一个丧偶的老人在南郭寺的古树前静默驻足,他和老人交谈起来,老人讲到另一半离去的痛苦,勒芒感觉他来到杜甫曾经住过的地方是与一千多年前的杜甫进行心与心的交谈。

对于写作,勒芒认为“写作无疑就是渴望说点什么!写作的人从写作的生命开始一直到他死亡都在说话,但死去时又有一个人对着他会说点什么诗歌或者整个艺术诞生于第一个生命,人对生命发出疑问,诗歌和艺术开始。诗歌从发问开始,一旦提出就不会结束,因为诗歌关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在生命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

为了更准确表述他对诗歌的理解,他引用了两位法国诗人的诗句来阐述,一是保罗艾吕雅,他说“诗歌是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最近的路”;另一位是诗人马里奥的朋友,他说“诗歌就是从自己那里出去,让他人进来。”勒芒认为“诗歌开始于对世界发问,但诗并不回答问题,可最终诗也不会让你在这个问题里孤零零”,由此来看,诗歌是诗人率先对世界、自身和一切惯常的观察、反思和追问,诗人实际上是替所有人或者那些还未意识到、觉察到的人发问。对于一首诗,他说“写完一首诗诗人不知道他要去哪,但写完了会意识到这是自己认识的朋友,就是坠入情网,当初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后来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流亡诗人布罗茨基曾说:“诗人是语言的工具”,诗歌语言有其自己的走向路径,这种路径往往不是由诗人自身能控制的。

对于诗歌的写作内容,勒芒从自身写作经验出发,他说自己的创作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无法选择的事,通过写作就能让自己超越、摆脱这些事;二是灵感(法语中又称呼吸),这种诗可以来自他者。我年轻的时候更关心自己的世界,越老越对他者感兴趣。包括书籍,打开书遇到想交谈的人。

勒芒注重写诗过程中的细节,“我总是通过细节来结构一首诗,细节就是能将形象和象征的关联表现出去”,在他那里,细节是联系经验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桥梁。


树才老师随后从语言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认识,他五次高考,终于考中北外法语系,未曾料想一个来自浙江农村农民的孩子在将来学习了法语、成了诗人、翻译家和外交官,作为翻译家和外交官,他不断在母语和法语之间抽离、进入、转换,因此,他也更能理解这两种语言各自的魅力。他感谢法语带给自己的滋养,“法语使我清晰,使我讲道理,有逻辑地辩证。”同时我也要感谢汉语,只有离开汉语才能更好理解汉语。

对于诗歌,他提出“写诗就是想表达,诗表达试图理解事物的努力,希望到知识外面去,调动身体的感觉,本身的看和听然后理解,看更重要。诗人就是要先解放自己的身体,信任自己的感觉。让身体处于一种活泼自由放松的状态。

树才老师提及对诗歌本体和诗歌语言的理解,他认为“法语努力把诗歌放到语言中,语言是本体,中国诗歌最大的问题,诗歌本体不能成立。诗歌的社会功能远远没有语言功能重要。”同时他提出形式对于艺术,尤其是诗歌的重要性“形式是一切艺术的核心。一首诗两个形式一个形式是意义形式,一个是声音(气息)形式。诗是语言的生命。”

高尚老师分享了自己在上世纪开始阅读之时受到的法兰西文学的影响,特别提到了“圣琼佩斯和克洛代尔的诗歌”,他提出了当今时代诗人的身份问题或者说诗人的世界性问题,他认为“一个诗人必须要热爱母语,但在今天一个诗人在母语里是长不大的。必须要在另一种语言中认取身份。”

随后勒芒先生用柔和的法兰西语调朗诵了自己写母亲的一首诗《岸》,虽语言不通,但我们在方正狭促的教室里感受到了那种发自内心而绝无煽情的真实,随后,树才先生作为翻译者用中文朗诵了此诗,

《岸》

她坐着坐在她的四十公斤里

面朝大海

大海宽阔得如同她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我想象

在死亡面前

她坐着

坐在双目之下

坐在天空之下

她的眼睛在看

在看护她所看的

她的手中

她到彼岸才会打开它

就像一个孩子

对着太阳

对着伙伴

才会展示她手中的玻璃球

她的眼睛

延伸到天边

一直延伸到

不可收回之点

她坐着

坐在她的四十公斤里

坐在她的八十二岁上

她最后一次

凭着大海

确认地球的一圈

凭着她的眼睛

她在海上行走

她撞到了海平线

为了给大海

打开天空之门

她准备着

在末日那一天

第一个抵达

作者伊冯·勒芒,译者树才



勒芒先生为我们讲述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父亲四十二岁就离去,母亲一个人养活了这个家庭的兄弟姊妹,直到八十二岁患胰腺癌,在最后的时日,他问自己的母亲有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母亲提出去再看一次海,他们来到海边,一句话也不说,就朝着遥远的天际和海的边缘望着,“坐在她的四十公斤里/坐在她的八十二岁上”,死亡是人类共同的经验,对一个将要远离这个世界的人来说,她将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奇迹,而此时她在想什么呢?

最后,勒芒说,我写诗,我想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法诗人三人谈发布于2023-12-16 19: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