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事实,巴菲特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富翁之一,他的儿子却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几乎没有得到父亲的任何经济资助,那么这背后究竟是怎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


巴菲特有三个孩子:霍华德、彼得、苏西。在小儿子彼得两岁时,他的父亲花3万美元买下了一栋建于20世纪初、没有围墙的老房子。那时他父亲一点儿名气都没有,家庭条件和其他普通美国家庭没什么不同。

彼得说:“他那总是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门上班,无论多晚都会回到家里来。从我很小时到现在,爸爸就是这样。他没有变化。

那时候,彼得家的后门全天敞开着,邻居们可以随时进出。因为母亲热情好客又喜欢当“知心大姐”,朋友遍布整个小镇,女人们有什么心事,都喜欢来找她倾诉。
2
在3个孩子还年幼时,巴菲特就在家中三楼安装了一台十美分硬币老虎机。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赌博的危险,同时也是为了牢牢地掌控孩子们的零用钱。他说,“我会完全满足他们所有的零用钱要求,只要面额是十美分硬币,反正到了每天晚上,所有钱又会回到我的口袋。”

因此,三个孩子很小时就知道钱要靠自己挣。因为父亲总是这样交待他们:

“我的钱都是干活挣来的,所以不会白白给你们。你们也应该努力挣钱,至少力所能及。于是为了挣一点零用钱,三个孩子总是抢着干活:扫地、擦窗户、给花草施肥浇水……

当彼得问为什么别的小孩不用干活就有钱时,他总是简单的回答说:因为你的父亲是沃伦·巴菲特。

后开在彼得17岁的某一天,他忽然问妈妈:“为什么一夜之间,我们家就变得有钱了?”因为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父亲,他走在路上,会有人对他指指点点。

那是因为这一年父亲的投资才能财富忽然被美国人津津乐道起来,但同时美国媒体和商界曾也流向这种说法:“巴菲特只会赚钱,不会花钱,更不会做父亲。”

彼得觉得非常奇怪:我们的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啊。电视机、冰箱和沙发用了多年,跟普通人家的一样。父亲依然穿得普普通通,而母亲还是那么热情开朗。

也是这一年,彼得经由《华盛顿邮报》发行人的一封推荐信,进入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学习。但是彼得是不开心的,因为他开始受到各方质疑,很多人认为他不过是顶了父亲的光环。但是要是在中国,某高官的孩子上了名牌大学之后总是引以为豪、而且飞扬跋扈。

彼得跟父亲说:如果自己不是巴菲特的儿子,那么就不会遭受别人的质疑了。巴菲特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证明你当之无愧呢?“

于是彼得开始埋头苦读,花了一年半时间将20门基础课程全部修完。但是彼得一点儿都不高兴,他跟父亲说:“如果我辍学,您是否会觉得脸上无光?”

巴菲特不像中国的很多家长,总是设计好路线让孩子走。水木然认为这正是巴菲特的非凡之处,他不仅是一位好的投资家,更是一位称职的家长。因为他总是在倾听他们的心声,问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向往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巴菲特笑着答:“我知道你一直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做音乐家,我仍然记得你7岁那年,坐在钢琴前,把一首欢快无比的《扬基歌》弹成了哀乐。能把欢快的乐曲弹成哀乐,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弹奏者心情糟糕,二是他具备非凡的音乐天分。

于是,中途退学的彼得准备投身于音乐创作,但他当时身无分文。而且父亲不会再给他一分钱的生活费。因为他已经19岁了,在国外一个成年人,父母往往就开始放养了,而且一个成年人是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

彼还笑着说:“虽然爷爷曾经给了他9万美元,却被父亲拿去变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因为巴菲特明白再过10年,这些钱至少能变成900万美元,30年之后,也许就是5000万。于是彼得却很快就卖了股票,拿着这笔钱搬到旧金山,租了一套小房子,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然后,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断断续续地有顾客来,一个星期录几个小时,赚一两百美元勉强度日。

30岁那年,彼得已经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了,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让妻子和女儿生活得更好些,于是生平第一次开口跟父亲借钱。

父亲摇着头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彼得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发誓,这是我最后一次向父亲借钱。”

这件事让彼得沮丧了好一阵子。他一气之下贷款买了套大房子,每个月要还几万美元的贷款。几年之后,他不堪还贷的压力,又将大房子卖掉换了套小公寓。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么做,只不过是想让他自己去经历和懂得生活,父亲的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后来,彼得一度想把音乐舞蹈剧《魂》做成巡回演出,但需要很大一笔钱,父亲跟他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于是,彼得去找很多机构和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问:“你没有钱吗?没有的话,跟你爸要不就得了?”

彼得不得不厚着脸皮跟人说:“其实巴菲特除了做慈善事业很大方外,从不轻易给人一美分。”原来,靠巴菲特的姓氏是借不来钱的。谁会相信亿万富豪之子,竟然会开口跟人借几十万美元?

靠着四处筹借的钱和父亲借给他的那10%,由彼得策划、编写、制作的音乐舞蹈剧《魂》终于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然后他出了数张专辑,并凭借《500部落》的配乐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他靠自己的努力,为妻子和女儿在密歇根湖湖畔买了别墅,也终于有了专业级别的音乐工作室。彼得也让所有人心悦诚服地这样称赞:“我很惊讶你竟然没有子承父业,但我更惊讶的是,你居然成了音乐界的‘沃伦·巴菲特’。”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彼得和父亲

后来,当彼得告诉父亲自己的新书《做你自己》即将出中文版时,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巴菲特主动提出为他写序。当然,日理万机的巴菲特的序言非常简短:

★·★
“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

巴菲特的另一个儿子霍华德则更富传奇色彩,他总形容自己是个“朴素的大老粗”。他曾反复尝试过很多职业,但他最终发现自己在干农活的时候最快乐。农业是他天赋的职业,“让他平静,让他重新找到方向。

当决定选择农民这个职业时,霍华德·巴菲特已经30多岁了,连大学都没有毕业。而且有4个继女和一个即将出生的儿子要抚养,他想要买个农场,但缺少资金。

于是,在霍华德31岁时,他的父亲用28万美元买下了奥马哈北部400英亩的农田,然后将土地租给儿子,租金为地价的5%加上一定比例的农场总收入———22%或26%,取决于霍华德的体重是否超过182 .5磅(当他父亲买下土地时,他体重约200磅)。

因此,就在2016年的5月,他刚刚在400英亩农场上种下黄豆。为了抢在即将来袭的风暴前播下种子,他需要经常查看自己农场上种植的1500英亩玉米和黄豆。

    从租借父亲的400英亩地开始,今天他在内布拉斯加和伊利诺伊州的农场总面积达到1900英亩,年收入100万美元。为了亲自了解贫困的现状,霍华德拜访了142个国家,包括非洲所有54个国家。一年有200天,他都在路上,不只一次被用黑洞洞的枪口指着,他还曾被威胁、被逮捕、被扣押。他遇到过真正的非洲军阀。一次和猎豹的相遇给他的右前臂留下了伤疤。这些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于是在2013年,他出版了畅销书《40个机会:在饥饿的世界寻找机会》。如图:霍华德正在给儿童分发事物:



3
在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在75岁时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决定:他将捐出85%的个人财富,(当时估值约370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笔慈善捐款。

而在3个月前,巴菲特给彼得打了电话,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彼得真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真为你骄傲!”从不表扬儿子,而在儿子眼中也不可能有时间关注自己的音乐的巴菲特,在电话里跟儿子说:“孩子,我也为你骄傲!”

   巴菲特最大的孩子苏西今年62岁,她创建的舍伍德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内布拉斯加儿童的生活。她还担任美国第三大家族基金会主席,该基金会在2014年总计拿出了4 .2亿美元善款,主要用于资助低成本避孕措施和生育健康诊所。

6年后,为了庆祝82岁生日,2012年8月30日,巴菲特又宣布,他会再给每个孩子的基金会捐赠约1200万股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股票。

因此巴菲特的每个孩子总计得到25亿美元的捐款承诺,每年分期付款,根据当年具体的股票价格,每个基金会定期收到1亿至1.5亿美元。除了必须被用于慈善用途之外,这些赠款几乎不附带任何条件。在写给子女的一封信中,巴菲特简单地提到:“我相信你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合理地使用这些钱。爱你们的父亲。”

由于父亲的慷慨,巴菲特的三个孩子都跻身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行列。三人都继承了父母帮助穷困者的承诺。巴菲特曾说,他家的信仰是“所有人都有同等的价值。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伸手帮助那些资源有限的人。

他还说衡量慈善事业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每花掉一美元能改善多少人的生活?”

这就是巴菲特三个孩子的现状:小儿子彼得喜欢音乐,次子霍华德是农民,大女儿苏西则喜欢儿童,每个孩子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之外,都管理着一个慈善基金,力争把每一分慈善款都送到最需要人的手里去。

这就是巴菲特留给三个孩子的财富。

下面这张是巴菲特一家在上世纪70年代的合影。从左到右:霍华德、彼得、苏珊、沃伦和苏西。3个孩子如今都成了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



巴菲特曾说:他打算给自己的3个子女“留下足够多的钱,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够做任何事情,但却不会多到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无所事事度过一生。”

然后巴菲特又补充了一句:“至于多少钱呢?几十万美元听上去比较合理。”

因为他认为给孩子们提供“一生享用不尽的粮票,仅仅因为他们投对了胎,”这样做“非常有害”是“反社会行为。”

现在,在彼得和他的哥哥、姐姐眼中,巴菲特就是一个日渐苍老的普通老头。对巴菲特来说,几个孩子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他对自己喜爱的事业的投入和专注以及即使功成名就依然不变的平常心和淡定,都无愧于“巴菲特”这个响当当的姓氏。
4


如今每个孩子和父亲每年最多能见四五次面。平时,他们会互相打电话,告诉彼此最近的动向及遇见了什么有趣的人和事,父子之间相敬如宾。

但是,在外人眼中,巴菲特依然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股神,他坐拥600亿美元的资产。只是,最不可思议的是:过去的58年却一直住在他在1958年花3.15万美元购买的算不上奢侈的房子里。这位超级大富豪,既不住纽约也不住华盛顿,并不像中国的有钱人一样拼命往大城市置业,而是坚持在老家,一个美国的三四线城市奥马哈安身立命。

同样是富豪,巴菲特的教子观念确实值得中国人学习。水木然认为中国大部分 有钱人只富不贵,总是生怕孩子以后会吃苦,总想把自己最好的留给孩子,太缺格局和胸怀,因此也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厚德学派,顾炎武,厚德载物,厚德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为什么国人“富不过三代”?发布于2023-10-27 16: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