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字字珠玑,句句警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在这一章里,老子把人生摄入大道,提出了做人的五条标准。
第一,要做有智慧的人。人能活在世上,是很侥幸的事情,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不知道修了多少年的福分,才转世为人的,而人是有智慧的高等动物,这是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因此,人活在世上,就要把人的特质活出来,也就是把人的灵性和智慧活出来。人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知人和知己两方面,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知人,就是认识社会众生,也包括所处的自然环境;所谓自知,就是认识自己。比较而言,自知更能体现人的特质特色,因而难度更大、更重要、更需要智慧。而衡量他人和自己的最高、也是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能否遵行大道,这是老子的一贯思想,老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就是圣人行道、天下有道。
其次,要做有能力的人。人的一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天灾人祸,也有自性的弱点和短板,稍有不慎就会遭罹祸患,一不留心就会断送人生。所以,老子告诉人们“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也就是要有能力去化解各种风险和危机,有力量去战胜各种对手和敌人。同时,还要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完善自己,修炼内功,集聚能量。这样,在不断战胜内外敌人的斗争中,经受锻炼,逐步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大德大能的人。这样的人与道同在,无往不胜,无为而无不为,这与儒家的“内圣外王”如出一辙,也与毛泽东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异曲同工。
第三,要做会快乐的人。人生不仅宝贵,也很短暂;不仅需要打拼,也需要享受。但人们一生辛苦劳碌,“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因此老子告诉人们要好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享受快乐和幸福,不要为身外之物所累,“知足者富”。老子的这一思想和佛家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佛教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更客观、更全面,因为一个人来到尘世是要受一些苦的,但不纯粹是受苦,人生百味,有苦也有甜。所以,老子一再强调“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目的就是要延展生命长度,要人们怀着一颗珍惜、感恩和知足常乐之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人间的温暖,也感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第四,要做有恒心的人。人们在感受生命、享受生活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乎所以,还要居安思危,乐不忘忧,还要持之以恒,遵道而行,善始善终地继续人生的旅程,因此老子说“强行者有志”。这句话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也有“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忠告,还有“有志者,事竟成”的激励。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悲伤还是欢乐,在不同的人生处境中,都要时时刻刻自警自省,慎终如始,不能偏离大道,更不能背道而驰。
第五、要做能长命的人。人生是短暂的,有形的身躯终有消亡的那天,所以,曹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也感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老子以哲人的睿智和通达,明确地告诉人们“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从大道而来,也随大道而去,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只要持守大道,就会有安身之所,就会气定神闲;只要躬行大道,从一而终,就会与大道同体,长生不死。
总之,老子跳出人生看人生,跳出社会看社会,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智慧观察社会人生,从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珍惜生命、感受生命,成就人生、圆满人生等方面,提示了人生真谛,提出了做人标准,值得我们好好体味力行。为了便于参阅,附录经文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知人者智发布于2024-06-15 16: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