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都向往美好社会,追求幸福生活。然而,人之于社会如同鱼之于大海,常常身处其中而莫名其妙。究竟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美好社会呢?老子的“五权社会”或许会对人们有所启发。

 

老子的理想中的“五权社会”集中体现在《道德经》第八十章(原文附后)。老子认为,道是创生并主导宇宙万物运化的终极力量,所以一个理想的社会也要顺应大道的化育规律,体现大道的好生之德,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第一,和平发展,保障人民生命权。大道有好生之德,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组成的,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社会。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必须遵行大道,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生命权。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出于私欲私利,总是频繁发动战争来扩土掠民,给百姓生命带来严重威胁。所以,老子坚决反对诸侯列国不道的战争行为,提出了“小国寡民”的主张,其目的就是要抑制统治者的贪欲,实现和平发展,保障百姓生命安全。

 

 第二,是绝巧弃利,保障人民健康权。在老子的设想社会里,不仅人民的生命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人民的健康权利也能得到保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了许多的器械、工具,大大地提高了财富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同时也激发了统治者的贪婪。这些器械和工具不仅成了统治者攫取更大财富的手段,而且最终也异化成了奴役百姓们的手段。而超强度、快节奏、长时间的劳作严重损害了百姓的身心健康,这就悖离了发明创造的初衷。因此,老子主张“绝巧弃利”,“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其目的就是从源头上减弱统治者的私欲,从而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以免激化矛盾、引起反抗。

     

第三,安居乐业,保障人民享受权。百姓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也应该是财富享用者。在老子设想的社会里,统治者“少私寡欲”,轻徭薄赋,无为而治。百姓不为生活所迫,不为生计发愁,也不为世俗所累,吃饭香甜,穿衣好看,住得安逸,幸福生活,正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即便是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追求“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福祉,这与老子的理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返朴归真,保障人民自由权。老子认为,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是人们的精神枷锁,都从根本上误导了百姓的思想,也给社会制造了无穷的矛盾,应该彻底地抛弃这些所谓的文明成果,打破枷锁,回归大道。因此老子惊世骇俗地提出了“绝学无忧”、“复结绳而用之”的主张,虽感极端,但也用心良苦。在老子设想的社会里,人人向道,自由自在,无心机之智巧,有醇厚之民风;无名利之缠身,有纯洁之心灵。如今我们提出“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精神文明,可以说与老子思想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的。


第五,世界玄同,保障人民平等权。“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争议,但从本质上讲,这句话指的是人民的平等权利。在老子设想的社会里,道行天下,万国归道。在这样的社会里,没你我差异、贫富差异、贵贱差异,没有地域差异、城乡差异、行业差异,没有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差异。人们超然物外,从心灵到行动都完全提升到了与道同体、天人合一的玄同境界,人人平等,处处平等,时时平等,人们处在一个均等的世界、匀质的社会。

 

反观现实,人类距离老子描绘的理想社会还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矛盾、鸿沟和冲突,而这种矛盾、鸿沟和冲突也将会长期存在下去。或许老子的理想社会很难变成现实,但实践已经向人们提出了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后人来讲,则如孟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附:《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什么样的社会最美好?发布于2024-06-15 16: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