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何谓“道”?“道”就是世界观,就是精神的皈依处。佛教、儒家、道家、神学以及唯物辩证法都是世界观。自觉清醒的世界观殊为难得,许多人终其一生也不曾闻道悟道,然而一旦拥有了它,就能让生命通亮起来、坚实起来,也能让生命充满灵性和神圣。
当今人们热衷谈论养生,而真正的养生则是养心。所谓“心”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精神,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苦乐观、生死观等等。“养心”,就是疏通活水源头,常葆阳光心态,不老化、不僵化、不退化。只要心不老,人就不会老。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即老子所说的“道”,也即是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各方力量的制约平衡。各方力量大体均衡了,局面安稳了,才能孕育生机、文明昌盛。平衡是规律,把握平衡则需要胸怀和智慧。
把学习、工作乃至人生当成快乐,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里的基点是个人志趣。由志趣而后爱好,由爱好而后专长,由专长而后专业,由专业而后职业,由职业而后事业,无生计之堪忧,无功利之纷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实在是一种理想人生,想想都让人羡慕。
有人说“自私”是人的天性,其实“自私”是一种习惯。孩子从小养成了娇惯任性的毛病,习惯了被呵护照顾,习惯了百依百顺。孩子慢慢长大了,可这种模式和习惯已经很难纠正过来了,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全然不知道体谅人,不知道心疼人,不知道照顾人,于是人们就认为孩子自私,并把这归结为人的天性,真是大谬不然。连古人都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呢。西方教育家也说过:你要毁掉孩子的人生吗?请对他百依百顺吧。
谁没有感情呢?人人都有感情。感情是温暖的、迷人的,也是神圣的、无价的,然而感情代替不了真理。倘若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动辄感情用事,这个世界还能消停吗?因此儒家的“仁”,道家的“慈”,佛门的“大慈大悲”等,都用一种超越狭隘私情的大爱,引导着人们一步步走向大包容、大和谐、大境界。或许漫长,但不会止步。
“自古圣贤多寂寞”,真是这样吗?其实未必。世人和圣贤的取舍标准是不同的。在世人眼里的孤独和寂寞,而在圣贤看来恰是岁月静好;在世人看来是饕餮盛宴,而在圣贤眼里则是余食赘行。圣贤们会在所谓的寂寞孤独中体察人间苦难,寻求治世良方,享受人生逍遥。一些人害怕孤独,是因为这些人太软弱、太依恋、太无明了。事实上,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命定就是孤独的,孤独地来,也将孤独地去。因而与其恐惧孤独,不如悦纳孤独;与其排斥寂寞,不如学会与寂寞共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闻道随感发布于2024-06-15 15: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