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要保持在一定限度内,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变成了贪欲。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动荡不安、战乱不已是因为统治者的欲望超过了合理限度,背离了大道因此他认为,以道治国必先治心、治私、治欲,并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治的主张(见附《道德经》第三章)。

 

老子主张,统治者应该像大道一样无私无欲,不要有分别心,对天下一视同仁,不分贤愚、不分贵贱、不见可欲,使天下人不争、不盗、不乱要让老百姓饱腹健体、去智去贪、安分守己。这样就消除了战乱的社会基础,也就国泰民安、天下大吉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主张从天道进而至于人道,似乎自圆其说、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却行不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致乱的根由不是人的欲望过度膨胀失去了控制,而是当时的制度体系出现了危机。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统治方式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那些大大小的诸侯期望通过富国强兵、扩张势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避免被人兼并吞食的命运,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那些世代为奴的人,他们的心里也燃烧着一团熊熊的“欲火”,他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们也知道,要想拥有土地、拥有自由,想要体面和尊严地活着,让自己过上好日子,那就必须打破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去打仗,去攻城掠地,去建功立业,去争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这种强大的社会能量蓄积得太久了,这是进步的历史潮流,任凭什么样的力量也是阻挡不住的。

 

然而老子却没有看到这种社会诉求的进步性、必然性,他不加区别地把这种“欲望”视作战争、罪恶灾祸的根源,视作既定制度的威胁和背离天道。老子的问题就在于他还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并不等同于“天道”。

 

社会规律隐藏在人的实践活动的背后,这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一切社会行为都能为人所左右,一切行为后果也都能为人所决定。只要把人的问题解决了,把人的心治住了,把人的贪欲去除了,把人的行为管住了,一句话,只要依道而行,一切战争、灾难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

 

然而这是唯心的、本末倒置的历史观,因为人的活动本身最终也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历史上屡屡发生奴隶造反、土地战争,从本质上说就是历史演进的结果,是他们这个群体的力量已经在历史进程中不可遏制地显现了、崛起了,他们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有着自己合理的经济政治诉求。当旧秩序、旧制度难以容纳新的生产力的时候,革命就爆发了——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因为老子的思想受时代条件的局限,他还不能揭示历史深处的道理,他的智慧碰到了历史的天花板,因而他的主张也受到了历史的冷落。“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终其一生,老子也没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习老子就要发展老子、且行且进。有人说老子的主张是愚民政策,也有人说老子是先秦时期最敢替老百姓说话的人,但无论怎么说,倘若脱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任何伟大的人物都将迷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

 

附《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德经》与领导智慧(3)发布于2024-06-15 15: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