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算来,从我打小练拳开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了。随着一路走来,我常常的在想,我们练太极到底是为了什么?
不可否认,太极拳的确是一种武术,甚至是最高级的武术,但纵观最为有名的那些古人,即使把它练的达到了例如杨禄躔乃至任何古人的至高境界,可最终结果不也仍如常人一般的没有脱离生老病死吗!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说的好听点是生命的旅行,说的不好听一些其实就是来体验遭罪的。无论在世事跌宕起伏的磨砺中,抑或无可避免的生死离别里,都是如此!
所以,当婴儿脱离母体,生命真正降临这个世间的那一刻,哇的一声响彻于天地,哭声的不断未尝不是在倾述着生命本能的对于来到这个世界的感知——他告诉人们,苦啊,苦啊!
我尝阅丹经佛典,后机缘巧合而得道家南宗青城派内功丹法。我师张德学先生当年给我传授丹道法理之时,严格恪守道门焚香敬祖,六耳不传,三口不说之规,于其书房将门窗紧闭,谨慎密语。使我肃然谨敬,亦不敢轻泄秘法,至今仍埋于腹中。张师曾言:“为何说修炼是一种艰苦的修行?这不仅仅是因为真正的修行必须是一份耐得住的自我前行,还因为它修的是如何将苦化为甘,将我执化为恬淡。因此才是苦修这一词的由来。因此真正的修行若不曾得见喜乐之心,亦不知喜乐为何感受,那么就皆是法门错了!”当年尚懵懵懂懂,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因家庭工作之原因而难以专门潜心修炼,故虽不曾或忘,却难得真正顿见。但自遇我师陈庆国先生起,始知道门太极之玄奥为太极泛俗所不晓。然当年得自陈师之教导,却于十三年后于恩师郑昭明先生处所一一抉破(陈师与郑师皆为李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太极练对了,就会在轻松舒服中自然获得的只可自知,难以言传的愉悦,期间无丝毫筋骨折曲之苦(膝伤),及肌肤磋磨之痛(肌肉酸痛)。人来世间本就苦,须用妙法转为甘!太极拳恰恰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但其前提得是练对了才行。我观世间习练者众,非以太极求健康,则必以太极求实战,间或以太极求超脱。然法若不对,则任何所求不仅不能实现,且在不知不觉间极易堕入三恶趣。什么是正确的太极练法呢?合乎于道,道法自然,就是正确的练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到法自然。”从终极而言,人当然要法乎自然的好。所以,练太极拳有心练,无心求,顺乎自然,瓜熟蒂落,功到自成,因此,练拳之时不强用力,不刻意呼吸。我师郑昭明先生曾秘授我曰:“人之出生,呼吸本是自然而然,不假一丝人为,故气血畅通,骨松肉柔。此乃天生之象。若练拳刻意呼吸,搬运丹田而造成呼吸的人为变化,此乃逆天而行,终遭天谴(埋下隐患)。”我为传统太极不被当世日益盛行之太极操所遮蔽,保国粹于一角而不遗余力的推行古传十三势。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谎言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天下人认假为真,于玩火中而不知自焚,叹为可惜之余,却亦释然。自古真理只能掌握于少数人手中,故各行各业成就者总占世间总数的微乎其微。虽是如此,然我守我中,守中用中,而不为所动。故传我古传古法,结缘慧根俱足之士,传承道统,不绝于斯可矣!现就李氏古传太极十三势各势所练阐释如下,以接有缘。定步势:无极桩(松身法)。通过不动的两脚平行开立,由脚下逐节向上松而是实现其根在脚,周身通畅的效果。将人体原有的逆态转化为顺态。实现膝关节以上都是松的,小腿是撑的,重量在两脚上是平均的。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状态叫做再立天地,重塑道体。丹经上称这种方法做到了效果为“返本还源是药王”。此法可调理许多人体后天状态下产生的疾病。尤其对三焦不调者,以及关节痛和损伤者皆有奇效。定势练的就是中定之功。是在周身于秘法中的调整做到无过不及的中的状态下的脚下生根(初步的定),此为定势的第一层功法。而后通过脚下定的功夫的建立再往腰上练,逐渐实现腰和脚能说上话,通过腰能把脚下的反作用力借上来,此为定势的第二层功法。而后通过腰再把脚下的反作用力能够经过脊背传到手上去,此为第三层功法。第三层功夫能做到之后,劲起于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劲路雏形也就生成了。整个过程其乐无穷,不苦不累,乐在其中,欲罢不能。整个无极桩的习练过程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反之就是错的。所以说,站会了,站对了,站好了,站妙了,站绝了。站桩也就不感觉枯燥无味了。但这是静态下的功夫,是为了动态打基础的。打拳你得动吧?那么在动当中你能不能仍然做到这种效果就是开始练动的意义所在了。进步势:因为是对中定的延展强化,所以在动态的练习中也要处处都要按照中定的状态记忆去做,做不到就反复找,找到了就保持住。在此前提下,练的是从双重的起式下向着单轻单重去做,实现胯在腰的带动下的运动。单轻单重实际是两胯的一高一低的表象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一胯托一胯”太极拳不动则以,一动就始终是“一胯托一胯”。为什么要练这个?单轻则灵,双重则滞。说白了,圆规的两个脚都着地转动的能圆活顺遂吗?脚下分阴阳,同时手上也要同步的动,两手一翻,手捧丹田。这一步,一练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的功夫(形成整劲的前提之一);二练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肘张肋束的功夫;三练节节贯穿,劲起于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功夫。在此过程中气沉丹田不是压丹田,是自然的充实,而且是松松的,净净的。丹田完全是靠腰的主宰变化而随之变化。心会论对此说的好:“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能做到以腰为轴,则合乎十三势行功歌所曰:“十三实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如此才能实现“腹内松净气腾然”。退步势:和进步势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进转变为退,并且随着腰的转,松,送三个变化实现丹田随之的反向转动。其余开发功能也是一样。旦退步势增加了对左右胯开胯的练习。顾盼势:进退当中,眼神只能随着动作做一侧的运动。而顾盼势通过横向性的运动使得眼神随手而左右顾盼。也是在进退二势所开发的共同内容基础上,对于肩背关节和腰胯关节更大幅度的开发。进、退、顾、盼四步对应南(火)、北(水)、西(金)、东(木),而中定(土)位于中间起到的是对两两相对的牵连作用。合乎“三五连珠之妙”,勾股十五之玄理。所以,四步在动态中实际处处都在中定的主宰下把持着运动的适度。而这也是为后续练习加入手上的八门动作所打的基础——脚下若进退无据,左右失衡,那么手上的动作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古传古法的练习处处都是对于中的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守中、用中”。在五步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八门的练习。八门实际就是对人体上肢八个部位的开发。是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到的具体体现。是阴阳的原理在具体动作与部位上的彻底落实。八门能够更为清晰的将劲起于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劲路作用到上肢的不同部位。进而为更加复杂的拳架子中的招式实现气血贯通周身的不能,而不用再另加意想,所以说这部功法无招无试,但是却可以为一切招式,门派的拳架子服务。八门在练习中仍然要遵守劲路和形体“守中,用中”的原则,并将原则通过长时间的习练演变成习惯。进而习惯成自然。如此才能一动不用去想,也会自然而然的实现应有的效果。所以八门练的时候切不可离中。从定步势到动步势的练习过程中就是练的这个内容。中定为土,八门对应八卦。八卦加中土,是为九宫。古传太极十三势是一步为一步服务,步步为阶,层层递进的功法次序。是与易学原理,内经原理,道德本义紧密契合的功法。历来只在道内秘传而不入俗。若无缘无德,即使子嗣,弟子也不会轻易传授。认真习之一年可开关展窍,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练习内容。太极拳是一个体系完备,理法缜密的道理拳,道法拳。是通过拳这种载体形式对于道进行本我身心的转化。进而让自我的修行得到真实的升华。正如我开篇所言,人来世上本是苦。纵是王侯将相,或是家缠万贯,乃至天下第一,无人能敌,最后也终将难免一死。那练正确的太极到底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活着的时候越到老年生理退化的时候越能减缓退化的速度,以及以一颗修出来的淡然之心正视世间的一切得失。最终,让太极所塑造出来的一个身心健康的自己活到八十五岁,而无病无灾的安然离开这个人世,也不拖着一个病体之躯躺在床上活到九十岁,去遭那个活罪。练对太极拳,有个好身体,有个好心态,不给儿女添负担。就是为人父母者在人生的最后一程所能给儿女留下的最后一点大爱。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早些练,并把它练对。未雨绸缪,厚积薄发。将体能储备的足够,放心的迎接晚年到来的那一天!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地址:过去的太极内功是这么练出来的!发布于2024-05-26 21: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