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斋倡道小陂,一禀宋人成说。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

心有知觉与义理两种状态。前者是认知能力,或者是自我人格。

第一,心有知觉。这被称之为“能”。也就是认识论的心。心理学的“心”。

第二,心有义理。心有关于个体的人格,有关于个体的信念,乃至于建立一个意义的“自我”。这就不是认识论的心,是“自我”。这被称之为“所”。佛家称之为“四大和合”的“假我”。何谓“自我”?即一个躯体产生了自我与他者的区分,进而产生了对自我的认同。所谓自我就是把自己与世界其他部分,尤其是其他人进行“对象化”的结果。自我是一个习惯,进而以为自我。人一定要经常自我反省。自己究竟要什么?自己究竟是什么?也许自己什么都不是。

言工夫,则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功夫也被分为静、动两个层次。人有静止与动作两个状态。动就是实践、做事。人类改变世界就靠实践。实践是创造世界的。静就是要反思自己的心之体。动就是形成心之用。

第一,存养重在“养”,就培养自己的德性。人要静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静的时候就要存养自己的心体。所以要养心。养心,而不是让自己的心奔逸出去。

第二,省察重在“修”,就是要修剪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动的时候就要看自己是否做错。因为动因为有是非对错。这个时候,就要检查自己。这就是要修剪自己的错误作法,不要让错误的动机出来。

所以,修养就是为善去恶的功夫。是为了获得正确的心体。

故必敬义夹持,明诚两进,而后为学问之全功。

这里的敬义、明诚成为儒家最重要的工夫。

第一,敬义是两种工夫原则。

敬:敬事、敬业、敬人,就是要对人尊崇。就要把人当人看待。义:义,宜也,即以理处物。敬义出自于《易传》。《坤》之文言说:“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所谓直内就是对自己德内在要求。义以方外,就是要按照道义处理外务。

第二,明与诚是两种工夫方向。

明主要是明理,偏向于客观。而诚则是诚意,偏向于主观。

明诚出自《中庸》。《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明诚,最重要的重点在于“诚”。明是明道,诚是诚意。《中庸》最重视的是“至诚”。明代表者“穷理”,即明理。所谓明理,就是明白事理。

敬、诚一体,就是诚敬,都强调主观因素。

义、明一体,就是明理与义理,都强调了理的重要性,都强调客观因素。

诚敬成为首屈一指的工夫。而遵义守理也是重要的工夫。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吴康斋的三对概念发布于2024-05-24 20:50:49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