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道论十分复杂,可以分为十二个维度。

第一,道的至高性

孔子往往强调道的至高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邦有道”“人能弘道等等。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还是“道”看做是理想境界、理想社会。

第二,道的恒常性

周易强调了恒常性。《周易》之中也强调“恒”的一面。“守正守常”成为周易的一个重要观点。“常”仅仅是“道”的一种属性。常道仅仅意味着道的恒常性。与常道相类似,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常道是有条件的,并不是绝对的。

第三,道的变易性

《周易》则强调“变易”,甚至说“唯变所适”。周易的世界观就是一个变易的世界观。董仲舒对常与变的理解最为全面与深刻。董仲舒同时注重“变易之道”,比如“三统之变”“五行之变”。孔子的社会观同样强调变易性,比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益就是一种变易。

第四,道的中和性

《中庸》则强调了道的中和性。道的中和性可以称之为“中庸”,也可以称之为中道。同样如此,道的变异性可以称之为“易道”。

第五,道的普遍性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道”有更为形象的说法。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其中的“动”就表现了道的变变易性,“静”就表现了道的恒常性。同时还有两仪,进而有太极。太极就达到了“中和性”。无极则说明道的普遍性。

第六,道的一本性

二程要多次论及“道体”,说明道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器一元论,也就是道在一切事物之中。而不是离开物质而言道。这可以被归结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比如,程颢说:“至如孔子,道如日星之明,犹患门人未能尽晓,故曰‘予欲无言’。”道在事物之中,必然事显明的。所以,程颢的“道”更强调一本性。这又涉及到“无极太极”之辩论,太极即有方位,而无极则说明没有方位,无处不在。所以,程颢说“道即性也”“性即气,气即性”,都是强调道器不二的观点。道的一本性不同于普遍性。普遍性仅仅是其广度,而一本性则说道与器的关系。

第七,道的生化性

程颢对儒家道体论的重大贡献不仅是一本性,还包括生化性。所谓生化性,即强调道生万物。儒家原来论道,仅仅是把道当做规则。但到了程颢这里,道就本体化了,成为了万物之源。称之为道本体论。其中最著名的论断就是“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长,万物皆有春意,便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却待佗万物自成其性须得。”程颢通过“生”—“性”—“道”的关系说明道的道的生化性。熊十力、牟宗三特别重视“生化”的概念。熊十力特别推崇大易,大易就是生成万物。

第八,道的乾健性

所谓道的乾健性源自于《周易》的“天行健”。天道健动,所谓“健”就是道生生不息的动能,可以说是“无情”,乃至于以万物为刍狗。道对事物具有出离、超越、毁灭的能力。老子说天道无亲。儒家也讲天命靡常。董仲舒说明天具有灾异谴告的能力。

第九,道的循环性

儒家论道也是“复”。程颐就特别重视“复”——:“复卦非天地之心,‘复则见天地之心’。圣人无复,故未尝见其心。”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当中,规律也是一种必然性、重复性。

第十,道的必然性

道的必然性是指道的行动有其方向性、确定性。儒家称之为“命”。西方的ontology就被翻译为“本体论”或者“是”论。任何判断都是一种“必然性”。

第十一,道的差异性

程颢特别注重道即性也,而万物的“性”又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差异性,形成了所谓的分殊。理一分殊就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论断。儒家的礼学特别强调“礼以别异”的功能。儒家支持社会分工、社会阶级划分。认为这是天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抽象平等。这也是后来“特殊性”的一个来源。

第十二,道的真实性

所谓道的真实性,即道不是假设。道是真实存在的。用《周易》的话是无妄。二程特别重视无妄。而佛教则把“理”“道”“法”看做是假的,所以有“非法非非法”“诸行无常”等说法。乃至于有三论宗的“即假即中即空”的说法。二程特别反对“假”。《二程遗书》记载:
     先生常论克己复礼。韩持国曰:“道上更有甚克,莫错否?”曰:“如公之言,只是说道也。克己复礼,乃所以为道也,更无别处。克己复礼之为道,亦何伤乎公之所谓道也!如公之言,即是一人自指其前一物,曰此道也。他本无可克者。若知道与己未尝相离,则若不克己复礼,何以体道?道在己,不是与己各为一物?可跳身而入者也。克己复礼,非道而何?至如公言,克不是道,亦是道也。实未尝离得,故曰可离非道也,理甚分明。”又曰:“道无真无假。”曰:“既无真,又无假,却是都无物也。到底须是是者为真,不是者为假,便是道,大小大分明。”

程颢显然反对“道无真无假”的说法,而强调真实性。而后期心学甚至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等等。对真实性与虚无性进行了辩证说法。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儒家道论的多重维度发布于2024-05-24 20: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