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一0

 


我們現在繼續研讀論語講要,請各位找出六五四頁,六百五十四頁。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這個讀無,孔子說,吾猶及,吾猶及,他說,我還趕上,趕到了,趕到什麼呢?史之闕文也,一般講史官,掌理史書的官員。闕文也,外面加個門字,跟普通的那個欠缺的缺字是同一個字。,在這裏講就是個字。古時候,管理史書的官員,他看見有疑問的字,就把它缺在那裏,不要勉強的解釋,是闕文,這裏這個字,可以把它解釋為管理史書的官員,也可以說,這個直接指的就是字,就是文字。直接指這個文字,這該怎麼講法子呢?孔子說,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古時候有一些字,我有時候還有些疑問,還不認得呢。為什麼呢?古時文字各種的體,變化很多,孔子說,這個字就指的這個文字。既是文字很多古字,有些不認識的話,那就不能隨便的勉強解釋。這又是一種講法。

下面,有馬者,借人乘之。這是個比喻的話,比喻什麼呢,看見古時候文字,有不認識的字,那就缺在那裏,就如同一個有馬的人,自己不會駕御這個馬,而把這個馬借給別人,叫別人把這個馬訓練訓練,古時講調御,調御,把它調理,那意思就是訓練,訓練好了,自己來乘這個馬就安全了如果不肯叫人家調理,自己又不會,又不肯叫人家調理,這個馬沒有經過訓練,他又騎上這個馬,或者叫馬拉車子,這就有很多危險拿這個比喻,比喻什麼呢?世間很多人,別說很多人,最多數的人都是如此,強不知以為知,不知道的事情,自己是,我知道,實際上他不懂。不懂冒充懂了,事情作不好,冒充懂的事情來教人家,把人家也教壞了,這就是無知妄作這是雪公當初講的話,像這種無知妄作的人很多

我們就拿現在人認識字來講吧,我們要認識字很不容易的,普通我們認識一個字,只認識大家通用的那一個意思,把這個字,如果說全部的意思都認得,那很不容易。研究文字學的人就知道,比如說這個亂字,作亂,叛亂的亂字,它有兩個意思,作亂的亂是不好,另外跟它相反的意思,它是治理的治字,治理就跟這個亂,作亂是相反。周家,予有亂臣十人,亂臣不是作亂,叛亂的臣子,亂臣是治理,幫助天子治理天下的這個亂臣,所以這個字是兩面的。

還有,再舉一個字,叵字,居心叵測的叵字,這個字大家都知道,講居心叵測,居心叵測的叵字,所謂居心叵測,這個人他的居心不可測的為什麼不可測呢?這個字是,你把這個字,造字的字型你看看,它這個叵字,是可字反過來,可字寫了一橫一個口字,下面勾出來,是這樣寫法,把可字反過來,那就是叵字,所以叵就是當不可講。這些字,我們普通人你沒有研究小學,也就是沒有研究文字學,大家都忽略過去了,就認識它這個字的一個面,一面。

再說一個諸字,這在論語裏面常常遇到,諸字是合音字,之乎這兩個字,或者是之於這兩個字,兩個音合起來,合起來一個字,分開來講,它就是兩個字。

所以這裏是有馬者,借人乘之,就是說凡是遇到這些字,我們看到這個字用在這一句裏面,我們解釋不通,不了解。不了解,或者是現在工具書很多,你就查字典,不查字典,你問問人家,問問人家就等於是有馬者,借人乘之這是比喻的話,我們世間學問太多了。學問太多,字,我們學習的字,文字這個字也太多了就拿中國字來講,從伏羲氏開始,八卦就是八個字,畫出來是八卦,你研究起來,八個卦,每卦就是代表一個字到後來,夏商周三代,夏朝的文字,殷朝的文字。夏朝的文字,我們也不知道是怎麼樣的。殷朝的文字,大家知道,殷墟甲骨文,那甲骨文一直到現在,專門研究甲骨文的人,他只能認識多少,還有很多還認不得的。到周朝,鐘鼎文,鐘鼎文寫出來,我們有很多認不得的所以遇到這些情形,我們要虛心,不能強不知以為知那就是在這裏講,有馬者,借人乘之,多問問人家。學問之道,要虛心,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你教學生,就要教學生能夠虛心,不虛心的話,我們讀書,往往是望文生義,望文生義那就害人了。

這一章書就是這樣研究,我們求學,脩道也得要虛心脩道要是望文生義的話,強不知以為知的話,好了,把經典看一看,自己懂了。自己懂,你只懂得經文。知,還未見得是真知就算真知,沒有下工夫來行的話,還是沒有用那就是印光祖師常常講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未得,還沒有得到,謂,下面的謂字你就說,自己還沒有得就跟人家說我得到了,自己還沒有證果,未證,我就跟人家說,我已經證果了,這是大妄語。這種大妄語,現在一般學術界的人很容易犯,他把佛經看一看,知道,佛經的文字我都了解了,其實佛經的文字,未必就了解。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那個文字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太多太複雜了他只按照一般認識的一個意義,他以為把經文都看明白了,看明白經文是一回事情,自己有沒有下工夫來脩行又是一個工夫自己不下工夫脩行,怎麼能證果?

所以我們讀這一章經,孔子教我們要解也要行。只解不行,那就是犯了大妄語,何況在解的方面,還未必真能夠解,由這看起來,我們學道,以至於在世間求學,你把孔夫子這章書看看,研究研究,幫助各位學道,非常重要也可以辨別出來,我們學道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那些強不知以為知的人,他在學術界也有一些名,有名聲的人,他在大學裏教書,也有些名聲你要拿孔夫子的話,拿佛家祖師所講的話,來跟他一對照,你就辨別出來,他是不是善知識。他是善知識,我們可以跟他學,他不是善知識,他在世間的學術,怎麼樣的權威,我們也不要跟他學這一層你知道辨別了,你在世間求學,求道,那就不會走錯路了,這個路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就走上正道。

再下面,各位找到六百五十五頁。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巧言,就是上論所講的巧言令色,那個巧言,花言巧語,能夠把沒有道理的事情,說得很有道理,就像古時候蘇秦,張儀那一類的。再說,少正卯,他的言語就是巧言,把假的事情變成讓人相信它是真的事情,這都是巧言亂德這一句就是一個意思,凡是以巧言,那種人他是亂德的。道德,所謂亂德,教人家把這個德亂了,分不清什麼是德,什麼不是德就跟現在這個社會上,想想看,我們問人家,什麼是道德,什麼是不道德,大家辨不清楚,是非善惡失去一個準則,沒有了。大家就跟著那些巧言的人,跟他學習,這是一句,他是亂德的。現在你看看,社會上那些說的話,作的事情,那個都是巧言,讓你辨不出來什麼是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辨別不出來。

下面兩句,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對自己講的。,這含義很多,對於那種巧言亂德的人,你固然不要跟他學,也不要得罪他,得罪他,這些小人,巧言亂德都是小人,你一得罪他,他什麼時候來報復你,你都不知道所以古人也講,可以得罪十個君子,不能得罪一個小人,得罪君子,他可以包涵你,不跟你計較,你得罪一個小人,他跟你沒有了的時候,他總是要報復你這還是一方面的小不忍,所以遇到這些巧言亂德的人,你不要跟他正面的起衝突,不但不能正面起衝突,他發表那些言論,你也不跟他,也不要想反駁他,你一反駁他,這個災難就來了,這是小不忍

還有這個,更重要了,固然那些小人,這些小人並不是指貧窮,沒有地位的那些沒有道德的人,這個小人指的現在,或者他地位很,或者他學術的造就很高,這是這一類的小人這個小人,他不知道道,不明大道的人。不明大道的人,他學術地位再高,政治地位再高,或者他是財團的大老闆,財富最多,他不明大道,專門講的那些話,壞人心術的人,那都是小人。對於這種小人,你固然不能冒犯他,不能正面的來反對他。但是最重要的,什麼呢?對於這些人他在社會上都有他的權威,他的權威儘管發表出來,世間人都相信他,都跟他學習,你要忍世間人所有的人都要跟他學習,都跟他,都受他影響的話,我是學道的人,我不能跟他學。不能跟他學,你在世間就要忍耐,跟他學,那好了,順著世間,有名有利不跟他學,不要名利。不要名利,說起來容易,作起來就要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忍耐自己沒有名,沒有利,作的事情,那裏可以發財的,那裏可以升官的。可以升官,可以發財就要跟那些小人學,甚至於加入他的一幫,成為他那個幫派的一派,那你好了,你什麼都有了。你不跟他學,你不加入他這個幫派,那都沒有。都沒有,在衣食住行上面,難免就有窮困,窮困就窮困,我要守住這個道,我要忍耐,脩這個道就算天下人都跟小人學,你不跟他學不跟他學,你就要學著忍,學著忍耐。反過來,小不忍,對於小人這些你不能夠忍耐,則亂大謀。小不忍,對於小人的時候,不能夠忍,不能夠忍耐的話,也就是說,不能夠,他的那種小人之道,你不能跟他相反的話,那就是小不忍亂大謀,那就亂了大謀大謀是什麼呢?我們一個人這一生,要好好的規畫規畫,不懂道的人,他的規畫,怎麼樣在事業上發展,怎麼樣把這個人生過得很快樂,如此而已這算是大謀嗎?學道的人,大謀就是規畫,規畫什麼呢?要想一想,我們得個人身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善知識教我們學道,更不容易,這個就是大謀。想到我們到人世間來,不是這一生,不要規畫這一生。規畫這一生以後,再怎麼樣呢?人死了以後到那裏去?這要規畫,就是這個大謀,大的規畫

我們現在得了人身,又能夠學道,那就好好的規畫,我們就在這一生,我們學道要學好,怎麼樣把這個生死問題要解決。要求解決生死問題,進一步能夠學為聖人,這就是大謀,要規畫你有這個大謀,要解決生死問題,要學作聖人,那個小不忍就不行了,必得要世間人都學小人,都向名利上面去追求,你要忍耐,不向小人學習,不向名利上面去追求,這叫忍耐。忍耐之後,這個大謀就不會亂了,這就是我們學道的人,我們一言一行,我自己不亂。不亂,不亂你才有定工夫我們念佛要學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在因地念佛要一心念佛,求其不亂。在果地得到一心不亂就證果,所以阿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有從因地上講,因地學到圓滿了,就是證果了,那就是果地一心不亂。

小不忍,則亂大謀,小能夠大謀就不亂,大謀不亂的話,你就有定工夫,你學道才能成就注重下面這兩句,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定要忍。佛法行菩薩道,布施、持戒、忍辱,忍辱非常重要,忍辱之後,才能精進、禪定、智慧。

現在翻到六百五十六頁。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眾惡之,這一個人大眾對他都是,都是厭惡他,你不必跟大眾,你要察一察,來考察他,這個人是不是為大眾所,他是真的不好嗎?要考察。

眾好之,必察焉,假如這個人,大眾對於他都有好感,都好之是兩個相對的,你也不必跟大眾一樣的來,你也要好好的來觀察他。為什麼這樣說呢?王肅的注解,後面講要裏面說,或許這個人,他有特立不羣,有特立不羣的人,他被大眾所,大眾對他都不好,沒有好感。你要跟大眾一樣,對於這個人都他的話,你對於這個人就冤枉了他。眾好之,王肅注解,或許某人他結黨營私,而被他同黨人所,那好了,你不加以考察,不加以觀察,你也,那就是跟著他同黨的人,來他一樣,對於這個人你也不認識,所以孔夫子講這兩段四句話,就是教我們學道的人,不要隨著羣眾,來受他的影響。

研究心理學的人,他說一個人到了羣眾之中,不由自主,羣眾在那笑,你也跟著笑,群眾在那哭,你也跟著哭,受著羣眾在那裏,把你牽著,牽著你在那裏,跟他一起哭笑,自己不能作主的一個人到了不能自主處處隨著羣眾的影響,這個人你在世間成為甚麼人?所以孔子在這裏講,羣眾所惡的,你不要受羣眾影響羣眾所好的,你也不要受羣眾影響一旦投入到羣眾之中,你就自然不由自主了你在沒有投入到羣眾之前,好好的想一想,不要隨便投入到羣眾之中平常你對於自己,都要冷靜的來想一想世間一切的事情,對於自己的行為,對於自己思慮的事情,都要好好的冷靜的來思考。不但對人,也要對自己,好好的思考,這才能夠自己不失主宰。

人在世間作人、學道、辦事情,必須要冷靜的思考,不要受羣眾來挑起你的不由自主的那個情緒,我們人不要起情緒化,要冷靜。冷靜之中,你才有定工夫,才能夠用出你自己本有的智慧。自己不能冷靜,沒有定力,那個沒有智慧。這個智慧雖然是從本性裏面起來的,但是受了羣眾影響,智慧絕對用不出來。所以在這裏,這章書是這樣的,孔子教,遇到羣眾的,自己要好好冷靜的來觀察,觀察被眾人所的,被眾人所的,你要冷靜的觀察這是一體萬用,推廣這世間任何事情,我們都加以冷靜來觀察,這才真正自己能夠作主。人家講,現在民主,民主,這個才是真正求得自主,才是民主。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一0集发布于2024-05-13 16:49:52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