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五十一集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開始研究《中庸》。今天要講的這一段,我先把前面幾句念一下。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現在念的這一段就是講孔子他有那樣的『道德』,接著前面講的。那樣的『道德』,所以能夠辦那些大事情,可以含容一切,能夠配天。這一切是怎麼能夠成就呢?是一個「誠」字,所以開始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至誠」,鄭康成的注解,指的「天命之謂性」,指這個「性」講的。所謂「至誠」就是『性』的「至誠」,這就是講孔子,孔子聖人,『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了。既是『本性』完全開發出來,那孔子對於一切人,所辦的一切事情都是「至誠」。前面也講過,「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天之道也」,就是天然而有的這個道,天然而有的就是,「至誠」指的就是『本性』。

孔子聖人他這個『本性』,「至誠之道」就跟前面,接著前面講「配天」,跟天是完全相合。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有這個「至誠」,能夠有以下的三樁重大的事情可以做的。

這三樁重大的事情就是:第一「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天下的「大經」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在「魯哀公問政」的那一章裡面,孔子就先答覆魯哀公的為政之道。後來講的「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那個「九經」就可以說是「大經」了,包括天下大事情。天下的大事情,所謂叫「經」,古人織布,織布有直線、有橫線,直線就是經,橫線叫緯,叫經緯。這個「大經」就是「經綸天下的大經」,「經綸天下的大經」就如同織一匹布,有直線、有橫線,然後才織成一匹布。你這個「經綸」不容易的,織布的時候,直線也好、橫線也好,都不能亂啊,如果有一根線跳了一行了,那你這一行就亂了,織成了這一匹布,它就有瑕疵的。如果有幾根線都亂了,那這個布就織不成了,就整個亂了。所以「經綸」的意思就如同織布那樣的,要調得很有秩序,一根線也不能夠亂,那叫「經綸天下」。「大經」就是天下的大事,具體的講就是前面講的天下國家有九經那些事情。

「立天下之大本」,「大本」,「本」是什麼呢?「本」是你辦天下大事要有根本。這個根本是內在的,《中庸》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根本的學問就是教我們『率性』,果然能夠『率性』了,我們辦世間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從理性上出發。從理性上出發,那就是有『智慧』了,辦的事情對於天下人都有圓滿的好處。所謂對於天下人都有圓滿的好處是什麼呢?沒有『智慧』的人,做些事情為自己,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個對於別人當然沒有什麼好處,天下,那更不必說了,更沒有什麼好處。如果稍微好一點的,不完全為自己,古時候那些皇帝做些事情也是為天下人,但是他的智慧不夠,不能完全從理性來出發的,所以他制定的政策也好,計畫出來一種辦法也好,對於天下人,雖有好處,那只是眼前看起來有好處,對於後來有沒有好處呢?那就未必然了。

舉一個例子,古時候有一些天子或者是國家的君主,他知道民眾的衣食住行,生活上的所需,在這上面,他知道要替老百姓增加財富,解除一般人貧困的這種痛苦,這當然是有好處。但是就中國聖人辦政治來講,治天下來講,這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而且不是最終的目標。最終的目標是要把聖人的教育,要教育天下人。聖人的教育是什麼呢?都是教人先學一個做人之道。人要具備一個人格,在一個很好的人格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學為賢人,賢人到最後就學成為聖人。中國的學術,學聖人是一個真正的目標就在這裡。我們了解這個之後,假使一個國君他只知道增加老百姓的財富,解決他生活上所需的這些問題。而不知道在敎育上,如何教一般人具有很好的人格,這一種就是做得不夠。他雖然是能夠替老百姓做了不少事情,但是這個事情是很有限的。

因此,「經綸天下」這個「大經」,這個就是要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得,從做人開始,一直到學成聖人、賢人這個境界。這種教育,實施這種教育才是有智慧的君主。這個智慧從哪裡出現呢?這個智慧就是從「至誠」,也就是從『率性』,從理性上發出來的這種智慧。雖然在教育的時候,不能夠教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賢人、聖人,但是最基本的就是教人家,人要具備人格。人要具備人格,那麼這一生是人,他的生命結束之後,到下一輩子還是當人,還是到人間來。那麼這就不像現代,我們現在看看天下這些個國家,他們所做的、所辦的教育,跟我們中國聖人所講的那個教育,一對照就知道了。因此,學中國的文化,最基礎的具備完美的人格,這是真正地有利益於天下人。因此在這裡,所以是「天下至誠」,有「至誠」的這種道德,他從『本性』裡發出的『智慧』,可以「經綸天下之大經」。他來治國、平天下,都能對於天下人有完美的利益,而沒有任何流弊的。

「立天下之大本」,「大本」,「本」就是在自己內心的修養。內心的修養,聖人自己是把這個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了,這個「本」已經立了。自己本立了之後,「己欲立而立人」,那麼也要教天下人要『率性』,要順乎自己的『本性』,向這裡面來求,這才是立下這個「本」。教人家立這個「本」就是開發自己本有的心性。基於這個教育的目標,所以辦教育它的中心就是引導人來開發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性』開發出來了那當然是好了,那是最好。就是還沒有開發出來的時候,只要人了解開發『本性』的重要,而對著這個目標去求學、去修行,那麼他這個人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往這個方向去學習。雖然學的人程度不相等,有的程度高、有的程度低,方向是一致的。程度高的人,他學習得快,他可以辦的事情大。程度沒有到好的一個境界的時候,自己只要有心往這上面去求,他也可以辦一些事情。只要有心往這上面去學,他在世間辦事,尤其是辦政治,他絕對不會完全為自己。他的心就是知道要替人家辦事。替人家辦事,要自己有『智慧』,所以一方面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學習,一方面要本著自己替人服務,替人辦事的這種認知,也就是認識。他這個事情在基本的立場來講,他是為他的,不是為自己,這樣的事情,他就辦得很好。所以「立天下之大本」,就聖人來講,他就拿這個教人往希望成就賢人,希望成就聖人這個目標去學,這是立天下人的「大本」。

再下面,「知天地之化育」,天地的化育,你能夠有「至誠」的這種『道德』,在那裡發揮作用的話,你就能知道天地化育。天地的化育,比如說,這個天它用四時、風、雨來滋養萬物。有四時的氣候、風雨,才能夠生育成長,才能夠發展存在。有天的四時的氣候,有大地在那裡承載,所以天地間的萬物就能得到完善的生存發展,這是天地的「化育」,「化」是變化,「育」是生育。天地要萬物正常的生育變化,它怎麼能夠辦得到呢?天地就是一個「至誠」的作用。「誠者,天之道也」,大地跟天是一體的,有這個「至誠」之道,所以講天地在那裡運轉,天的四時,大地自己在那裡運轉,都是有一定的規律,而不會亂的。這是一種。

再呢,前面經文裡面也一再都說明過的,「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對於大地上的萬物,它沒有存著任何私心。大地上哪一種物,它待他好;哪一種物,它待他稍微差一點,沒有這回事情。天對於大地上的萬物非常公平,沒有有所偏的,這是天,是無私覆啊,覆就是覆蓋,天空覆蓋在大地上,它沒有任何偏私。大地也是這樣,「地無私載也」,大地你說它承載萬物,任何一種物,動物,人是動物,人類以外的其它各種動物;植物,好的植物、不好的植物,它都一律地承載,沒有偏私。天地就憑著這樣的誠,這種至誠,它能夠化育。聖人,所以他有至誠的道德,因此他能夠「經綸天下之大經」,來教化天下人,立天下的「大本」,知道天地的「化育」,也就是本於天地那種公平無私的來化育天下蒼生。

這三樁,能夠辦這三樁的大事情,憑的是什麼呢?憑的就是「至誠」,所以後面這一句,「夫焉有所倚」,「焉」當何字講,「夫」是語助詞。上面講到這個三樁事情,聖人是憑他「至誠」,來辦得非常完善。他有什麼依靠呢?不必有什麼依靠,所依靠的就是自己那種「至誠」,自己辦這三樁就是出於自己的「至誠」,就是由率性來的這種『道德』。教天下人也是要學這個「至誠」,唯有這個才是可靠。除了學「至誠」,我們想想,天下無論是古代、現代,無論我們中國、外國,哪一樁事情可靠啊?很多人不了解,我想辦法發財,財富增加多了,財富是可靠的,為什麼呢?我們需要什麼,只要有財富,辦什麼事情都好辦,這是很可靠的。

再呢,要想得到一個政治的地位,有了政治地位,想做什麼也就可以做,這是可靠的。就古人講的是一個富、一個貴,富是財富,貴是指政治上的地位來講的。這個稍微懂一些道理的人都明了,像古代那些皇帝,三代以前的那不必說了,三代以前尤其是在堯舜時代,那個都是聖人,三代就是夏商周三代開國的時候,這些君主都是聖人,也沒有話可說的。可是到了後來,三代到了後來的,那些亡國之君,三代以後的歷代的皇帝,這個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叫做明君,不好的就是昏君或者是暴君。不論是明君是昏君,一旦做了天子,古人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那這個富貴可說是到了極處了,但是說到究竟的意義來講,就算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可惜他的生命非常短暫。一個皇帝能夠活到多少啊?除了三皇五帝時代,那個聖人的壽命很長,活上一百歲以上的,這是古時候是有的。三代以下的這些皇帝有幾個皇帝活上一百歲啊?就算是活了一百歲,說起來是非常短暫,短短的幾十年,甚至於一百年,時間太短促了。所以縱然富貴到天子那樣的地位的時候,都不可靠,一死之後什麼也帶不去。這樣一想,我們在人世間看看,哪一種事是值得依賴的?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事情,值得依賴的。所以這裡說「夫焉有所倚」,這個意思就是說,聖人憑他的「至誠」來經綸天下的大經,立天下的大本,知天地的化育,而不依賴任何事情,依靠的是這個「至誠」。所以下面就是一句話,「焉」當何字講,他有什麼依靠啊?他不需要任何依靠的,這句話很重要啊。

我們現在在世間做一點事情,甚至於沒有那個能力在政治上來替人家服務,自己為了求取個人以及自己家庭的衣食住行,生存所需的這些資源,都不那麼容易的。要想靠這個、靠那個、都是很困難。在今日之下我們想想看,尤其在這個臺灣,我們每天看到新聞媒體報導的,失業的人那麼多。那些失業的人並不是說沒有能力,並不是說他沒有辦事的能力,也不是說他沒有學問。為什麼呢?在這個環境之中他找不到一個著力點,著力用不上,這個力量用不上,也就是一無所靠了。我們『學道』的人才知道,這個一無所靠,他們是只知道,世間的這些不能夠永恆存在的那些條件,靠不住的。能夠靠得住的就是要向自己內心裡面,開發自己『本性』,自己『本性』多開發一分,『智慧』就出現了,這是真正的『智慧』。這個真正的智慧,跟我們現在看見一般人在社會上,跟這個人競爭,跟那個人競爭,那些與人競爭的方法那都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必跟人家競爭,自己一辦事情就能成功。所以我們學了這一條的時候,就是經文裡面講,聖人辦那種大事情「焉有所倚」啊?他有什麼依靠啊?我們就從這句經文裡面,我們想一想,我們在世間哪一樁事情,我們能夠依靠它?依靠不了啊。能夠依靠的就是我們自己,儘量修養自己的『道德』,開發自己的『本性』智慧,這個開發出來的話,我們不要任何依靠。我們辦的事情就是跟聖人一樣,能夠辦天下的大經。

我們念這幾句經文的時候,要知道「經綸天下之大經」,剛才我在舉這個比喻,織成了一匹布,那一匹布有多少線啊?有直線、有橫線,這每一根線代表我們天下每一個人、每一分子。織成那一匹布的時候,那些直線、橫線都要有條理的,不能夠亂的。每一根線,不管你是站在哪一個位置,都不能夠亂,這個才能夠共同地完成這一匹布。這一匹布是一個比喻的話,這一匹布織成功了,就等於聖人平天下,天下太平,人人是『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既是這樣,古人也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在政治上得任何一個地位,就是不在位。我們也沒有這個機會來從事政治。雖然如此,我們是天下蒼生之一啊,我們也是一個匹夫,就等於織成這一匹布的,我們是這一匹布中的一根線啊。最低限度我們這一根線,要盡到我們自己,來成全本體的,全體啊!成全全體的天下太平的這一個局面,我們有責任。既是有這個責任了,我們在現在我們就不要跟那些人來學。現在的人所受的教育,雖然現在講多元教育,多元化的教育。我在這裡可以說,不是多元化教育,叫做一元化教育,什麼叫一元教化呢?這個教育不管你講哪一個教育,哪一種方法,都是教人家自私自利啊呀。一個私的,自私的就是一元化,那個自私教育。教人人為自私,來跟人家爭取這個、爭取那個,這不是一元化的教育嗎?可是我們現在了解這個道理之後,這個一元化教育教人家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就在言語上,雖然講言論自由,言論自由也是為著自己言論自由來講的。別人的自由他就不顧了;講人權也是講自己的人權,別人的人權他也不尊重了。這就是一元化的自私教育嘛。學這種自私教育,天下永久是亂下去的,永久是有殺人、放火、綁票,跟人家爭不過的話就是只好自殺了,永久是這樣啊。

我們看見這個現象,不忍心天下人這麼壞下去,天下人是很好、是無辜的。要學這個一元化是學壞了,學這個一元化的教育,是學壞的。所以我們自己在這裡,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我們也講個一元化的教育。我們學的一元化的教育,就是反過來,現在我們臺灣的這些教育就是教人家一元化,學自私的教育。我們反過來是學大公無私的教育,學道德的教育。儘管現在一般人聽到,你現在這個什麼時候了,你還講什麼道德教育啊?現在哪個學校裡面就是講與人競爭、跟人家打拼。什麼跟人家打拼?為什麼跟人家競爭啊?就是成就自己的私心嘛!在這個時候,你還要講道德、講捨己為人,你不是把人家笑了大牙齒了嗎?

老子曾經說過,「下士聞道大笑之」,他還是講讀書人呢?讀書人又分上士、中士、下士,下士一聽到這個『道』,大笑了:哎啊!你這個道,這是笑話笑話,談這些幹啥。但是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真正的道講出來,人家不恥笑的話,就不能成其為『道』。譬如現在,我們看臺灣這些教育,學校教育我們暫且不說它,就講社會教育,社會教育那個電視裡面、網路上,哪一天不教人家殺人放火的事情,用那個智慧型的犯罪,大家都講這個。我們在講你不要做這個、不要學這個,你要學處處要讓人家,要放棄自己的利益,那這些人,別說臺灣人笑了,天下人都在笑,都在笑你這個人。但是想一想,天下人所以笑,就是因為我們講的這個是真理,真正是『道』。我們不學這個道的時候,天下永久也不會得到太平的。

因此,這一章經,我們要學不要有任何依靠,依靠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依靠的就是聖人的教化。依照聖人的教化,我們向自己內心中去,往裡面求。怎麼個求法?那就是跟現代的教育相反的,他們現在要成就每個人的自私心,我們要成就是公平心,就是學著要「至誠」,「誠者,天之道也」,那就指的『本性』上就是「至誠」。我們學「誠之者,人之道也」,我們在人類的立場,我們學『本性』、學「至誠」。我們就要「誠之者」,所謂「誠之者」是什麼呢?做任何事情都要出於『誠心』,對一切人說話都要說誠實的話、說老實話,不要欺騙人家。辦的事情,誠誠實實地辦事情,自己有多大能力就辦多大的事情,不要借著辦事情來欺騙人家,成就自己的自私自利,這就是學「誠」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途徑就是一個道路,就順著這個道路我們就走,就一定走到那個最終的目的。往這個道路上去走,自己與他人就能一步一步地往好的境界上來轉啊!所以我們不要看現在這個時代這麼亂,環境這樣不好,既是匹夫有責,我們就有責任,不怕人家笑話,也不怕人家不接受。我們只要有恒心的,一直這樣去做,自然就有成果。

休息幾分鐘。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五十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