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五十四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二十三頁第七行開始,這一章的經文我把它念一遍。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講,自暴者,暴就是自己害自己,暴虐,等於是虐待自己。不可與有言也,不能跟他談論什麼事情,跟他談話,談道,談種種的事情,不能夠跟他談,他不懂,不懂這些道理。自棄者,自己捨棄了自己,我們一個人都是保護自己,愛護自己,怎麼會捨棄自己呢。但是有,有人自己捨棄自己,遇到自棄的人,不可與有為也,有為與有言是不同的,有言是言論,有為是行動、行為,自棄的人,你不可以跟他去共同的辦事情。不可與有為也,這種人你沒辦法跟他共同辦事。什麼是自暴呢?這是孟子解釋,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言語非禮義,他所說的話,既不是禮,也不是義。禮是什麼呢?禮是形式上待人有禮貌,在實質上講處處要讓人家,尊敬人家,把這個禮貌與禮的本質合起來看,就知道這個禮很重要。義是合乎正義的,一切事情作得公正,沒有偏失,這叫義。這個言語非禮,與這個禮義違背的,這個叫作自暴,這個我們想想看,把孟子這一句話,我們跟現在社會這些現象對照一下看,最顯著的無論在學術界、在教育、在文化傳播這一方面,大家一想,教人家殺盜淫妄的多得很,教人家不要殺盜淫妄,大概說這個話的人不多,不能說沒有,不多,少之又少,講那些殺盜淫妄的事情,一說起來,津津樂道,這都是非禮義,這叫自暴。什麼叫自暴呢,大家舉個例子可以看看,有一些家庭,他主張教他的兒女,從小就教他,你從求學開始一直到社會上,將來你要跟人家競爭,跟人家鬥爭,自己不要吃虧了,這就是教他的兒女學功利主義,這個功利主義就跟仁義、禮義相違背的。教育的結果,希望他的兒女在學校爭取最好的成績,他的兒女只好照著他這樣的要求,在學校裏一定要得到第一名,而且考學校要考明星學校,考到了明星學校以後,還是要跟人家爭,這就給他的兒女壓力太大了,讓他兒女承受不了,往往就是走上極端,自殺了,很多。大家想想看,那些明星學校裏面那些學生自殺的不少啊,這樣的,就這個作父母的來看,不講道德教育,只講那個功利主義,這個言非禮義,這叫自暴,自己害了自己。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前面是講言,言論,言論自己害自己就那麼嚴重,剛才舉的例子只一點,只一個例子而已,言非禮義的,自己傷害自己,那個太多太多了,我們研究就按照這個方向去研究,研究發現自暴所受的害處愈多了,我們愈能反省自己,愈能相信孟子所講的話,我們無論學道,無論是在世間辦事情,那些非禮義的言語我們不能講,這就是孔子教顏回的非禮勿言,不合禮的事情不能講。

後面講行為了,吾身,我們自己,就是本身,不能居仁由義,我們自己要脩身,脩身怎麼脩法子呢?把這個身就是居在仁這一方面,我們要把我們脩身安置在這個仁字上面,就是居在這上面,所謂居在這上面,我們的行為一舉一動,我們辦政治,把政治就要辦成一個仁政,不辦政治,我們作哪一個行業就要把我們所從事的這個行業就變成合乎仁的這個行業。你在學校裏當老師,拿仁心來待學生,來教學生,你就是有仁德的老師。你作醫師的人,你拿這個仁心來給人家治病,那就是一般講你有仁心仁術,你是有仁德的這個醫師。這叫居仁,就是如此。

由義呢,義就是正義,你必得要順從正義、公義,反過來講,吾身,我們自己脩身,不能夠居仁由義,我們一有了行為都談不上仁,不在仁上面,我們所作的事情,出發點不在義上面,不從義出發的,不由義,這叫作自棄,自己放棄了自己。下面再講比喻,仁,仁是什麼呢?仁這個道德是人之安宅也,是一個人能夠安居的一個房屋,宅是住宅,仁就如同我們一個人所居住的一個家,一個住宅,我們人的基本生活條件就是衣食住行,沒有房屋居住,我們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就是我們一個人需要房屋安居的,一個房屋一樣那麼重要。是什麼呢?人之正路也。義是如同我們走路,我們走要走正路,走正路才安全。走不正的路,那個小路,偏僻的,很小的路,也許走著走著跌倒了,也許走這個小路,遇見那些強盜、土匪那些壞人,不安全的,要想保護自己的安全,一定要走正路,這個正路就是義,這就說明仁與義,我們必須要居在那裏,要順從這個義,就像走路一樣,必須走這個正路。

如果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那麼哀哉,那就是很悲哀了。曠安宅,曠是空曠的。這一棟房屋你住進去生活很安然自在,很好。,你不居住在那裏,讓這個房屋空在那裏,曠安宅就是把那個安居的房屋空在那裏不住,不去居住,而弗居,弗當不字講。不去居。舍正路而不由就是捨棄,捨棄這個正路而不由,而不順走這個正路,偏偏要走那個小路。哀哉,結果是很悲哀的,哀哉這個字就是替那些當時候的人,特別是戰國時代那些各國的君主,那些在位的政治人物。可以說在孟子那個時候,都是自暴自棄的人,言語非禮義,他自己不談禮義,就是有別人跟他談禮義,他也非之,他也講那些話來排斥禮義,仁義在當時候沒有一個國君,居仁由義是沒有的,所以這樣看起來都是自暴自棄的人。我們拿孟子這一段經文,我們對照對照,今日之下,各位想想看,比戰國時代還要嚴重,戰國時代那些政治人物大部分如此,一般民眾未必都是這樣,我們看看現在這個社會現象,可以說是哀哉。哀哉,把前面那一章合起來看,大家要問哀哉有什麼不好?哀哉就是哀哉了,你拿這兩章經所講的,一個不講仁義,不講禮,就算我們不辦政治,我們作任何事情的話,不講仁義,不講禮的話,前面講就跟那個桀紂一樣的,失掉人的身分了,跟那個野獸,天上那個鷹子一樣,跟水裏捕魚的那個水獺一樣,都是吃人的人,吃人的人那就是野獸,禽獸了。禽獸還比較好一點,比禽獸還不如的,就是要墮地獄了,墮到地獄多麼苦啊!一旦墮到地獄,什麼時候才能出來?所以前面那一章,孟子舉出詩云所講,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大家一同陷溺下去,陷溺什麼下去?詩所講都是比喻的話,我們人在人道裏面,人道陷溺下去,大家一想就可以知道,人一陷不會陷溺到天上去,只有陷溺到禽獸、鬼道、地獄裏面去。從這上面研究,那不是很顯然嗎,這個後果多麼嚴重,這裏這個哀哉,也是一個意思,所以我們今日之下,有機會從事政治,一定要提醒自己,一定要辦仁政,沒有機會去從事政治的話,我們作那一個行業,都要把這個仁、這個禮放在心上,表現的行為你就拿這個仁來辦事情,拿這個仁對待一切人,大家學道才是真正在學道,講到念佛,念佛不用這個仁心來幫助,就算一天到晚在那裏念,念著只想我自己能成就往生就好,你這個私心在這裏,還是不行的,必得要關心天下蒼生,這個念佛才能念得好,說到這裏,我就是提供這個建議,我們一切學道的人,讀了孟子講這個道理,我們要能夠得到受用的話,我們就這樣來學習。

後面第九行,第九行這一章也很短。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就說,這個道在邇,邇是當近字講。你學道,道在什麼地方?道就在你的身邊,近得很。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而求諸遠,從遠處去求,舍近求遠,這個道求不到。事在易而求諸難,你脩道你一定要有事實來脩,不是說我們脩道不作實際上的事情,那脩什麼道?在儒家脩道來講,你要想脩道,就要行道,行道你要辦政治,政治這些事情就是脩道,脩成功成就聖人了。聖人再回來辦政治,還是要實行仁政,成始成終都是要這個事來實行。仁政這些事情要辦起來難不難呢?不難,很容易,可是你不懂這個道理。明明這個事情很容易,偏偏要自己找麻煩,把這個事情複雜,搞成非常複雜,這兩句話讓我們明了,道就在身邊,近處求,辦事情愈簡易愈好,不要想得那麼複雜。孟子接著就告訴我們學的人,怎麼是道在邇,求諸遠,不要求諸遠,你怎麼認識道在邇,道在邇,你怎麼求道呢?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只要各人親他自己所親的人,比如說兒女要孝順父母,父母就一定要從這個天性上就起這個作用,一定要慈愛他的兒女,兄弟之間互相友愛對方,夫妻互相關懷對方。長其長,在家裏,弟弟要尊敬哥哥,到社會上,年紀小的人,要尊敬年紀長的人,這個就是長其長。親其親,第一個字當動詞講,就是親近他的親屬,親家裏的尊親,這都是親其親。長其長,第一個字當動詞講,就是尊敬比他年長的人,這樣的話,天下平了。不但家庭裏面一團和氣,社會上也是風俗醇厚,影響到國際,天下太平。所以說講天下太平之道,就在乎各人親其親,長其長。就從自己最親近的人來親近,來尊敬。我們現在學道的人,在這一方面就要注意了。我們要是也知道跑出去要度化眾生,度化外面眾生,自己家裏的人放在一邊,家裏的事情也不管,跑到外面去了,這就是捨近就遠,不是說外面眾生不要度,外面眾生當然要度。外面眾生都要度,家裏眾生不要度嗎?家裏眾生既然要度的話,你度化眾生要恒順眾生,因此對家裏的人,也要恒順眾生,從順這一方面來度化,對方才接受。你作家長的人,不要說我拿這個權威,家裏的人都要聽我的,那就收不到效果。這一章我們這樣去研究,如果說要問這一章我們從心理面再深入研究的話,道在邇而求諸遠,邇,道在邇,邇,近,近在什麼?這就是說跟佛法講的講外道的人,什麼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我們真正講,道從自心中求,學佛的人知道,佛是萬法唯心,是講究心法,儒家的學問也是萬物皆備於我,求道要向自心中求,向自己心中來求,不向自心中求,往外追求那是求諸遠,孟子講這章經書,我們這樣研究,那就覺得這章經意味深長了。

下面一章,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各位看這一章,居在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居在下位的人,比如說你在國家,在君主這個朝廷裏面作一個臣子,是居在君主之下的一個下位,或者在朝廷裏面作一個小臣子,這個都是居下位的。如果你居在下位,而不獲於上,不能得到在上位的人一種信任,民不可得而治也,那你要想治理民眾,沒有得到上位的、在上的信任的話,治民你治不好,一定要獲於上,獲於上有獲於上的道理,要懂得怎麼樣才能夠獲於上,獲於上有道,從那個地方才能獲於上呢?一定取得你的朋友信任,如果要想獲於上,而我們跟朋友交往的時候,不能得到朋友信任的話,弗獲於上矣,就不能夠獲得在上位的人給我們的信任。信於友有道,怎麼樣取得朋友的信任呢?應該也有道理,取得朋友的信任,要從自己事親開始,事親就是事奉自己的父母。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要想取得朋友的信任,必須要事奉父母,事奉父母怎麼事奉法?那要講究孝道,對於父母要盡到孝道。如果說對於父母不盡到孝道,一個不能孝敬父母的小孩子,父母對小孩子就不高興了,不喜悅了,不能得到父母的喜悅,就是對於自己父母沒有盡到孝道,這樣的話,那個作朋友的人,看見我們在家裏,沒有讓父母對於我們感覺到很高興,覺得我這小孩子很好,一見到自己小孩子,自己感覺得我這小孩怎麼這樣?又不聽話,又不受教育,那個作父母就不高興,就不悅,朋友看到我在家裏,引起父母都那樣不喜悅的話,那朋友就把我們看透了,這個人不值得信任,所以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在家裏沒有討到父母的歡心,沒有討父母的歡喜之心,父母親就不悅,這個我們就交不到朋友,朋友就對於我們不信任,要怎麼樣的悅親呢?悅親有悅親的道理,怎麼樣悅親呢?要聽父母的話,誠心誠意的要聽父母的話,父母親教我們學習的,我們就要跟著父母所講的要學習,父母教我們不要欺騙別人,說話要誠實,我們說話就不能欺騙任何人,不但不能欺騙父母,對於一切人都不能夠說那些欺騙的話,說話都要實實在在,父母教我們的事情,我們都要跟著學,這就是誠。悅親有道,悅親有道要使自己父母對於我們很高興,一看到我們作兒女的,他就感覺到很喜悅,這個我們就是真誠的心來孝順父母,真誠的心孝順父母,不必等到父母的教訓,教我們怎麼作,我們就自自然然的,就想到怎麼樣的來事奉父母,外面的天氣寒冷了,就想到父母是不是受了寒。天氣炎熱了,就想到父母是不是熱得受不了。自然的從心裏就關心到父母,父母要到外面去,就想到在路上,交通事故外面很多,就想到父母的安全。這些事要真誠的孝順,拿這個誠心來事奉父母,父母自然就喜悅。反過來講,反身不誠,悅親有道,有道就是要真誠心來使得父母有喜悅心,如果說是反身不誠的話,只說些父母好聽的話,心理所想的不是那麼回事情,父母財產很多,表面上是說些孝敬父母的話,實際上心理想父母把這個財產多分給他,這樣就不是真誠心,所以說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要真誠心,要真誠得有道,怎麼才是真誠心呢?誠這個字要跟這個善結合起來,真誠心這個真誠,如果要從道上面來講,從上真心裏面起來的,那個誠心必然是善的,一定是善的,就是普通人學習這個道,他的心也是從本性裏起來的,可是從本性起來,受到惡的習氣污染了,就變成不善了,從本性裏發出真誠心,受了惡習氣的污染,就不是善的,因此我們知道,要真誠心,要反身而誠的話,就我們現在不好的習氣多得很,我們自己要反省自己,我們講到自己孝順父母,想想看,我們是不是想到父母,我們對待父母這個孝,是不是心理存著這個想法,我對他孝,我在我兄弟之間,我有種特殊表現,父母對於我好,將來財產就分配給我多,父母對於我有更好的回報給我,我們要有這種反省,這種反省把這種私心去掉,不要有這種私心,這個誠心就是善的,所以說誠身有道,要反身而誠,這個誠是有道理的,這個道是什麼呢?要跟這個善結合起來,我們現在既不是聖人,也不是賢人,賢人、聖人他這個誠,誠者,天之道也。誠就是代表自己本性,不用說善不善,他自然是善的,我們現在是普通人,聖賢,我們距離還很遠,因此在這裏講,孟子告訴我們反身而誠,我們就學一個善,這個善就是把自私自利的心去掉,跟家人相處,跟兄弟姊妹之間相處,要捨己為人,不要把自己私人的利益放在心上,這個放在一邊,要拿善意待人家,拿善意待自己的兄弟姊妹,拿善意來孝敬父母,這就是要善。不明乎善,就不誠其身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跟中庸所講是一樣的。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至誠之心一定要感動人心,你至誠而不動人心的話,是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反過來講,一個沒有誠心,沒有善心,不拿善心待人,就是沒有至誠心,而能夠感動人嗎?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在這裏面講在政治上面,你在下位的人一層一層的推,必須要至誠心,要善心,然後才能夠,自己才能夠脩道、作事,才有成就,時間到了,這一章也講完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五十四集发布于2024-05-13 16: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