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一三集

 


請各位找到論語講要第六六三頁,六百六十三頁,這一章經我們先看一看。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我們現在往下就看古人的注解。小知,按照何晏集解,小知,對於小事情他知道。大事情,尤其是講脩道這一方面,他就不知道了,所以小知,他的能力只知道一些細小的事情。大受,就能夠接受大責重任,所以他能夠大受是承受很重大的責任。這個君子小人不同的,君子不可小知,你要拿小的知識,來看看他是不是君子,這個不足以了解君子。而大受,君子他的細小的這些知識,有時候他也許不那麼注重,但是你不能說,不可以小知也不可以大知嗎,那不然。君子他的知識,他的學問廣博得很,既廣博又深入,他是大知,大事情他了解得非常透澈。因為對於大事情,特別對於道這一方面,他知道非常透澈,所以他能夠大受,再大的責任他都能夠承受,這是君子

相反的,小人不可大受,你要把重大的事情交給他辦,辦不了。但是可以小知,很細微的,小的知識,他知道的很多。你拿現在世間這些現況來講,現代的那些流行語,說話之間有些流行的話,一般正規的君子也許還不了解,小人知道很多。就文字來講,火星文,火星文,向來讀聖賢書的人,他不注重這一套,你跟他講,你認識不認識火星文,君子不見得就認識了。但是現在一般不學道的人,他知道的很多。舉這一個例子,再講那個事,現在怎麼呢?說某某人很酷,酷這個字,酷是冷酷的酷,君子也不見得就了解。可是現代人都知道酷,酷好像是外來語,外來不是酷,是教人家一種和善,可親,很涼爽的意思。這個意思,君子不見得就了解,這個例子很多。小人他可以小知,你要拿這些小的知識來問小人,他知道很多。但是你不能憑他知道這些事情很多,你就可以把這大事情交給他,他一定辦不了。什麼大事情呢?就世間法來講,叫他辦重要的事情,正當的、重要的事情;就出世間法來講,教他脩道,再來教化他人,這個他辦得到嗎?這都是大受

從這些地方,孔子教我們要辨別,辨別君子,辨別小人。再講得淺近一點,你要是一個機關的首長,你要用人的時候,不能說是這個人對於你,什麼事情辦得都叫你很滿意,這種人要特別小心。他辦你個人的事情,他迎合你的意思,辦得很好。真正公家的事情,他心不在焉,他專門是對你本人來的,這樣的人你不可以用他。捨棄正當的公家事情,在那裏不好好的辦,專門對你機關首長本人來逢迎你,迎合你的意思來辦,這就是小人

這章書,特別在現在,你是當機關首長,你用人的時候要注意了。脩道的時候,我們脩道總是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拿這個在這裏辨別,誰是善知識?誰是惡知識?這個可以辨出來。這一章就研究到這裏。

現在翻過來,六六四頁,六百六十四頁,這一章,翻過來之後,古人也舉出一個例子,供大家作參考。淮南子,淮南子是古時候一本書,他那裏舉一個例子,譬猶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它是一個狐狸,是狸貓這一類的,你叫它來搏牛,跟一條牛來打鬥,這個狸怎麼打得過牛呢?但是這個狸很狡猾,它的小聰明,小動作很多,真正叫它面對牛的那種大的重任,它就不行了。

虎呢,反過來講,虎不可使搏鼠也,你叫山上的那個老虎,跟一隻老鼠來打鬥,這也是叫這個老虎空費了力氣,那個鼠在地下,很快就逃避掉了,老虎甚至於眼睛都還沒看到,它就閃開來了。這就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虎它的力量那麼大,比喻君子可以作大事情;鼠比喻小人,它的動作又快,遇到虎,它就不敢跟虎來搏鬥了。可是它遇見那些小動物,甚至於在人的家裏,它偷吃東西很厲害,這是小人可以小知,而不可以大受。這兩個比喻很好,從這比喻我們來認識君子,認識小人。那就是說,千萬不可以那個人說話說得很好,很能夠吸引人,現在不都是嗎?無論在那個場合裏面,都要演說,講話,任何場合裏面,公家的場合裏面,私人的都是要講話,講話講得好,這個人講得不錯,這個人很有才能。可是你真正要想替國家用一個人的話,這種人你要特別小心。當然言語說得好,他有辯才,當然他有他的辦事能力,品德也好。但是又有辯才,又有品德的話,在現在的人,不能說沒有,那太少了現代多的就是只是表現他的口才,那就是論語前面的巧言,花言巧語那一類的,他這種人不能辦事,或者是辦的事,為機關長官個人辦事,不是替公家辦事,這可以看得出來。

現在看六六四頁這一章。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一個人在世間生活,我們人在世間生活,當然要有生活的那些物資,生活的那些資源,那是太多了,衣食住行,就現在來講,還加上娛樂,那就多了。但是要找出其中,最重要的兩種東西,一個是水,一個是火,水火這兩個任何都少不了,民無水火不生活,一般人民沒有水,沒有火,他就生活不了了,從古時候到現在,水火都少不了。現代不用柴火,但是用電,用電也是火。

這裏講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一般,就是指的一般人,普遍的指任何人都是,他在這一方面來講,甚於水火,人須要學這個,比須要水火還要重要。水火,一方面任何人少不了它,但是要用得很恰當,用得不恰當,它有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怎麼樣呢?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蹈,表示說,對於我們有用的,我們飲食都少不了,古時候行船,行船這個船在水裏面,用水把這個船,把它載起來。但是用得不好,蹈水火,你這個船,用得不好,翻船了,翻船就翻到水裏面,別說船,連人都被這個水淹死了。所以古人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舟是舟船。

,古人用火煮飯,他是用火在鍋底裏面燒,菜飯在鍋裏面,這用得很恰當。不是如此的話,這個人他就要跳到火裏面去,跳到火裏面,蹈火,不就被這個火燒死了嗎。所以用得適當,水火,那就是我們少不了的,對於我們有用處。用得不適當,那就是害人,就是被水火燒死了,淹死了。但是仁不是如此,學仁,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蹈仁,學仁要實踐,仁怎麼來的?仁講到徹底,仁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本性,從本性起的作用就是仁。本性起的作用,這個仁,對一切人都厚道。厚道,不能說,我憑空講,我待某人厚道,我待誰都是厚道,總要行吧,行就是實踐,就是一般講腳踏實地來行,腳踏實地來行仁,就是蹈仁。蹈水火會淹死的,會燒死的;蹈仁,腳踏實地來學仁,學仁也就是把自己,本性裏面,本性這個仁開發出來,開發出來,作一切,待人有好處,拿厚道待人,這就是實踐。你不能說,這樣實踐起來,到後來實踐死了,哪有這個道理?天天在行仁,行仁的話,行著行著,自己就死了,沒有這個道理吧。所以孔子說,我還沒看見過。一個人一天到晚,作一些事情,都是對人是厚道,這個人到後來死掉了,就是因為厚道死了,孔子說,我還沒看到過。

聖人只講到這裏為止,研究到這裏的時候,我們要研究了。你不研究的話,恐怕有人提出另外的意思來跟你辯駁,這個雪盧老人就想到了,想到什麼呢?他說,古人也有的,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學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還沒有成佛,他就把自己身體,餵天上的鷹,老鷹;把這個身體供給老虎來吃,這不是殺身成仁嗎?還有那些中國的古時候,像忠臣烈士,寧願身體不要,他要成就他的仁。最顯著的就像文天祥,他寧願死,不愿意投降,這都是殺身成仁。人家反對孔夫子講的,未見蹈仁而死者,明明有蹈仁而死的。

雪盧老人就說了,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是大菩薩了,大菩薩他到世間來度化眾生,不但是度化人道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他也度。所以當那個鷹子,天上飛的老鷹,山上那個老虎,他來度化。度化那些老鷹,老虎要吃,釋迦牟尼佛就把這個身體供給他吃。要知道,雪盧老人講,大菩薩都能化生,用變化身,來供給這些野獸們,天上飛的那個猛的老鷹。佛、大菩薩,這個應化身可以變化無窮,這個問題可以解釋了,這個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作得到的。我們一般人,現在也有人提倡要捐遺體、捐器官,他們也常常舉釋迦牟尼佛的例子。他就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大菩薩,他能夠應化身。我們現在一般凡夫眾生,我們那個是應化身,我們只是幻化身,是業力幻化出來的。這個幻化身,器官一捐助的時候,那時候神識還沒有離開,等神識離開以後很久,那個器官沒有用了。捐器官的話,醫院裏面就在捐器官的人神識還沒有走的時候,他就要把這個器官把它摘下去。這個時候,平常不了解,捐器官就捐吧,到那個時候,身體感覺得痛,想反悔,悔,來不及了。所以現在講捐器官要慎重。

會性老法師他說個比喻,很妙,與其在死的時候捐器官,不如現在沒死的時候,對於身體,也沒有什麼大傷害,多多捐血好了。現在各血庫裏面很缺少,既然有志願捐器官,不如現在輸血好了,這個很好。這個比喻大可以教一般人覺悟覺悟。所以我們普通人千萬不要按照現在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他隨便亂說。

現在不是佛也不是大菩薩,一般忠臣烈士他不怕死,成就他的仁。就拿文天祥來講,他一投降的時候,身體就不死了,而且還得了很多高官,很高的官位,豐富的俸祿,這個享受。可是雪盧老人講,文天祥果然這樣投降,這樣享受,他就要墮落,墮落到三途裏面去。他堅持不投降,他寧願死,身體被人家殺了,殺身,這個身體,人人都有死的時候,哪一個人就是活到一百歲,幾百歲,還是要死。這個身體死了之後,他的仁成就了,成就這個仁了。殺身成仁,這個仁成就了,他身體雖死,他可以生到天上去,最少最少,最小的果報可以生到天上去,更重要的果報,如果是學佛的人,他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學普通法門的人,他無論生到天上,再到人間來,他可以繼續來學佛,成就道業。這是雪盧老人講的。所以這樣一研究,如果遇到一般人,提出了問題,想把孔夫子這一句話,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想把孔夫子這一句話駁倒,我們根據雪盧老人開示的這個道理的話,我們就覺得孔夫子的話,怎麼會駁得倒?駁不倒的!聖人講的話,過去、現在、未來駁不倒的,所以我們研究論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把它研究得清清楚楚。不但研究得清楚,而且還照這樣學。照這樣學,我們學道,我們才不會同流合污,才不會被世間那些污俗來轉變我們的脩道之心,重要的就在這裏。

再請各位看六六五頁,六百六十五頁。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一般講當仁不讓,當仁不讓就缺少下面兩個字於師,意思就是說人在世間,尤其是學儒。儒,孔夫子講,你學聖人之道,想把聖人學好,學為聖人,就在禮上面學,禮樂上面學。禮的本質就是讓,禮讓。一般世間人什麼事也不讓,所以現在人流行說,紅不讓,他不讓,紅不讓,就代表現在人什麼事都不讓。但是孔夫子講的禮,在禮上學作聖人的話,就要讓。現在一般人,不讓的是什麼呢?就是自己一切的權利,都不肯讓人家。凡是有利害關係的人,利害關係的事情,對自己有利的,他一概不肯讓。這一些有利的事情,是什麼呢?不過是財產,發明某種東西中這個權利,財產權、著作權這些權利。這個權利,說徹底的話,享受這個權利,就是增加自己的財富收入,如此而已,所以一般人都不讓。但是,你要學作聖人的話,就把這些東西——名與利,通通讓出去。

我們人人都有本性,這個本性都是聖人,都是佛,所以有聖人的本性,有佛的本性,我們現在用不到,用不出來,就是被名利這些虛假的東西障礙了,染污了。照孔夫子的教育,就把這些東西讓出去。讓出去以後,我們本有的仁,本有的智慧就出來了。所以這個讓字特別重要。世間一切人都不讓,我們學道的人、學佛的人、學儒的人必須要讓。必須要讓的話,我們既然學儒,為了要開發自己的仁,我們都要讓,對任何人都要讓。但是就其他的事情都要讓,對於老師來講,有不讓的時候,當然其他事情都要讓,對於老師的事情不讓什麼呢?就是當仁不讓。比如說,這樁事情我們去作的時候,作這樁事情就是,就是當仁,不作這樁事情就是不仁,在這個時候就是當仁。當仁,我們搶著去作,不讓,不讓,這有兩種講法。比如說,遇到這樁事情,你跟老師在一起,你不能說,請,老師請,叫老師先請,那裏,比如說那個人掉到水裏去了,請老師,請,那個就是讓師讓得不對了。這個事不必老師先請,就自己趕快去救人家,叫當仁不讓於師

還有,老師不跟你們在一起,遇到當仁的事情,古時候按照禮,不但當仁的事情,遇到任何事情要作的時候,要請示老師,可不可以去作。但是在這一種情形之下,當仁的時候,不能夠等待請示老師,趕快去作。人掉到水裏面去,你還跑到老師家裏去,請示老師要不要去救,也來不及了,所以不必請示老師,自己就救了。救的時候,雪盧老人也講過,救的時候,你是當仁,也是不讓於師。但是自己要想想自己會不會游泳,自己不會游泳的話,一掉到水裏面就沉下去了,救不了人,自己被水淹死了,這個要考慮了。所以到水裏去救人,大前提自己要有潛水的能力,這就是靠智慧。沒有這個能力的話,自己不必親自,趕快請別人,呼救,呼救別人來,由會水的人他來救。所以作當仁,行仁的話,自己要考慮。

但是有例外,雪盧老人講,自己父母掉到水裏面去了,那就不管自己會不會游泳,就趕快跳到水裏面去,把父母救起來。這個時候要知道,這一分孝心,這個孝心從本性裏面出來的,就在這個時候,雖然自己不會游水,憑著這個孝心,本性起的作用,他這個本能表現出來,不會游水也會游水了,也會把父母救出來。這是雪公老師特別講的,真正的發心,使本性能夠起作用,他就有這麼大的能力表現出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一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6:45:25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