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二二集
現在請各位看論語講要七零五頁,七百零五頁,這章經是講稱呼要注意的事情,這個知道就好。古時候對人稱呼,必須要講究的,現在我們對人家稱呼,大家都不講究了,但是我們既是求學,學道,跟人家來往,無論是寫信也好,是當面談話也好,稱呼還是要注意,這是古時候這麼說。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邦君之妻,國君,那個時候上面有天子,各國的國君就是天子所封的。邦就是國,邦君是國君,國君的妻,君稱之曰夫人,邦君,國君自己稱呼他的妻子,稱呼夫人,夫人對邦君,自稱叫小童,這是自己謙虛的話。
邦人稱之曰君夫人,這個國家之內的國民,稱邦君之妻加個君字,君夫人。
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稱之於,稱諸是稱之於,對外國人講,對外國人稱這個君夫人,叫作寡小君。
異邦人稱之,外國人稱也稱為君夫人,這是專門對邦君之妻,邦君之妻對邦君互相稱呼。國內的人稱邦君之妻,國外的人稱邦君之妻,有這幾條禮上的規矩。
除此以外一般的稱呼,各位要學現在學校裏面都有應用文,專門有一本書應用文,應用文裏面講的稱呼很多。一般書信教寫信的書本裏面也有講稱呼,那個要多注意,不能說錯了。老師稱呼學生,稱呼同學,這是現在客氣的話,學生對老師稱呼,當面自己稱自己名字,也不能稱呼末學。末學不能對老師稱呼,末學是對於一般人,對一般比他年紀長的人講。學生對老師稱末學,那就不承認他是你的老師,這個都要注意。其他看看那些稱呼上面要注意一下。
後面就是接到陽貨這一篇。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歲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這章經文很長,但意思就是表示陽貨這個人非常跋扈,很驕傲。那個時候魯國有三家卿大夫,季氏這一家卿大夫,季氏掌握君權最重的一家。到那個時候,魯國的君權分別掌握在三家卿大夫家裏,三家之中,季氏是掌握得最多,最重。但是陽貨就在季氏家裏作家臣,季氏處處不聽從魯君的命令,在禮上面,非禮的,處處要欺負國君。但是他用這個陽貨,這是一報還一報,儒家講天道好還,你季氏違抗君主,你家裏家臣也違抗你,這是因果,因果報應。
陽貨這個人,他對於季氏是很強勢的,拿現在人很多人講霸凌,他就是霸凌。他也想用人,想用人是擴充他的勢力,他想用孔子,所以這裏講,陽貨欲見孔子,他想孔子來見他,他意思是要孔子來看他。
孔子不見,歸孔子豚,歸是送一個豚,豚是整個的一個小豬,小豬煮熟,煮好了,煮好了那個小豬,送到孔子家裏面去。歸就是饋,就是饋贈。在禮上面講,這一分禮物很重,送到家裏來,孔子沒辦法了,也要按禮上面來,陽貨送到孔子家裏面,就離開了,孔子就是拜這一分禮物,除了拜受這一分禮物之外,按照禮數來講,還要到陽貨家裏去拜謝他。但是,他本來就不想見陽貨,現在陽貨用這個方法,來逼著他不能不去,他家裏去拜謝。但是,孔子他想個辦法,想得很好。時其亡也,這個亡讀無,時其是看看他什麼時候不在家,而往拜之,到他家裏去看看,打探陽貨不在家,去拜謝他,這也是合乎禮。
拜過之後就回來,遇諸塗,孔子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陽貨,諸這個字是之乎,之於這兩個字,遇之,遇到陽貨於塗,在路上遇到陽貨,這一遇到之後,就在路上。謂孔子曰,陽貨就跟孔子說,來,你看,這個來字,這個口氣,你過來過來,過來怎麼呢?予與爾言,我同你說。一般人的話,別說是對聖人,就是普通人也不能講你我,對於長者,更不能說你我。他這是予,陽貨自己稱我,我對你說,這個口氣,你想想看,他多麼驕傲。曰,這個曰就是陽貨講的。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你,你有學問,有辦事的能力,懷這個寶,懷,存在自己心裏面。而迷其邦,而不出來作事,讓這個國家迷亂下去。可謂仁乎,這能算得上是仁嗎?
曰:不可,這個曰還是陽貨講的,不可以,當然不可以,一面問一面自己作決定的話。可謂仁,不算是仁,不可以。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好從事就是說你很愛好從事政治,你愛好要辦政治,但是而亟失時,亟,這個字讀兩種音,一個讀亟(jí),一個讀亟(qì)。讀亟(jí)是很緊急的意思,讀亟(qì)是不只一次的,屢次的意思。這裏讀亟(qì),你好從事政治,你不只一次的失了這個時候,就是失了機會。可謂知乎?這算是有智的人嗎。曰,不可,還是他自己作決定辭,不可以。那就是有遇到機會,你就要要把握機會,赶快出來作事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講到最後兩句話,日月,這個日子,年歲一天一天的過去了,歲不我與,這個年齡不會給我們更多的時間了。講到最後,孔子只是答復這一句話,諾,吾將仕矣,好啊,你講得好,我答應了,我將出來,要出來作官。古人注解,對這章經說法有很多不同的講法,我們老師就採取一種講法,一種講法就是剛才這樣跟大家說的。
從陽貨謂孔子曰,來,一直到歲不我與,陽貨一方面提出問題,一方面自己下決斷語,都是他的自問自答,自問就是問孔子,答,也是代替孔子來答復,這個人是多麼氣勢凌人。最後孔子說,好了,吾將仕矣,孔子最後只有這一句話,這就敷衍他。
這種人,聖人知道這種人不好講話,跟這種人講話,你當面跟他反抗嗎?他連季氏都不放在眼裏面,孔夫子在他眼裏的話,他更看不起,所以孔子不要正面跟他講什麼,不要正面反駁他的話,就是最後應付應付過去了。我們學孔子,你要知道,我們今日處在這個環境,別說遇到那些霸凌的人,別說跟他,你就是遇到普通人,你不跟他講話,他要是找上門來,找上門來,或者把這個人把他打傷了,或者把他殺害了,一查結果,怎麼呢,找錯了人,你看這個冤枉不冤枉。所以處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學孔子,那些人不要跟他接觸,就是接觸,他有什麼問題的話,你不要跟他反駁這些事情,應付應付就過去了,甚至於那些,凡是有些人聚集在一起,不要好奇,不要到那邊去。一好奇的時候,他就是誤會了,他就找上麻煩來了,所以我們愈是到現在,我們愈是要學孔子。所以論語裏面無論是哪一章,不但在古時候須要學習,須要研究,就是到現在,愈是到現在,我們愈是要學習,對於我們有非常重要的用處。
下面七百一十頁。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可是不得了。雪公過去講這一章書的時候,這一章經的時候,他老人家說,講這個性,孔子講的性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性,是不是兩種不同?老師說,完全一樣的,孔夫子講的性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性完全是一個性。但是到後來,儒家的注解,注解論語的人,各有各的講法,在老師看起來,完全是注解錯誤了。我們現在研究的時候,就是要根據這個經,在儒家的經典裏面,找出來,證明跟佛家講的這個性完全一致。
在孔子那個時候,明了這個性的時候,老師講,顏回是了解的。顏回非常聰明,聞一以知十,終日與孔夫子,孔夫子終日跟顏回談論,講這個道的時候,不違如愚,一句疑問都沒有。再呢,就是曾子,孔子跟曾子講,吾道一以貫之。曾子馬上明了,一以貫之什麼呢?就從忠恕之道貫穿到本性上去,忠恕,由忠恕之道一直貫,把這個世間的學問、出世間的學問,一貫的,能夠把儒家的學術,能夠貫穿起來,曾子能夠辦得到,別人都不行。再就是子貢,子貢也很聰明,子貢曾經講,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我們的老夫子,他的文章,我們可以得聞,可以學。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我們老師講的性,講的天道,我們很難學到,不可得而聞也,不可得,不可得而聞也,你看不可這下得多麼重,他既然知道性不可得而聞也,就證明子貢了解,了解不夠多。雪公講,他了解一半,在當時孔子門中,能夠真正了解這個性,一個是顏回,一個是曾子,再了解一半就是子貢。這個以下,可想而知,就不懂了。曾子教的學生子思子,就是孔夫子的孫子,子思子直接跟曾子學,他知道,所以他作的中庸,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子思子以下,講這個性,都講得,沒有把這個性講得出來。
性是什麼呢?性是真空,雖然是真空,它有妙有,性的體空相有,體空是什麼呢,你講性是真空,它沒有相,性的體在那裏,找不到,但是有。老師就曾經拿個比喻來講,比如拿生薑,生薑它這個性是什麼呢?熱性的,熱性的話,你找熱性的相在那裏,沒有,但是你要把這個生薑吃下去,身體就有熱氣,拿這個比喻。
性,它是體空,找不到它一個體,但是,它有起作用,起作用的就是相,就是起了相,就是體空相有。比如說生薑,生薑的熱性找不到,但是你要吸取生薑的熱性,你就吃生薑,生薑它是相,說這個比喻。
孔夫子講這個性,大致的,老師在解釋的時候,先把這個意思讓我們了解,後來,老師就寫了一個文字不長,但是非常重要,這個文字附在後面。老師講,佛家講這個性,普通分為體相用三部分來講,體是沒有善沒有惡,談不上是善是惡,相也談不上有善有惡,講到用處的時候,才有善有惡。你這樣講,一般儒家的學者就反對了,這是佛家的講法。宋儒就反對,宋儒一提到拿這個體相用來解釋性的話,他就說這是佛家的,他不承認。但是我們老師就在儒家的經典裏面找出根據出來,這個你說是儒家的任何哪一個學問大家他都駁不倒。
各位看後面雪公講義,這是在七百一十五頁,釋典,釋典就是佛經,言性,講到性的時候,分體相用,分這三部分講。注云,注解裏面就講,體空相有,你講到性的本體,它沒有,找不到那個體,但是相是有的,用是作業,用是什麼作業呢?大乘起信論裏面講,三細六麤,動就是業。我們一般人動動念頭就是業,所以用在作業。體相皆無善惡,講體講相,善惡兩個字都安不上,到了業用的時候,才有善惡。這是釋典裏面,佛家經典裏面講得簡要精詳,簡單扼要而又非常精粹又詳細,這理講得非常圓滿。
孔子這裏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近者言其前,遠者言其後。前是指的什麼呢?孔子就講我們當前一念,當前一念,這一念包括前,從前的,包括以後的,就在這個當前一念之中,含有過去、現在、未來。這裏雖講的現在,它把過去與未來都包含在當中,三世。前是體相,後是指業用。前是指體相,講以前的,以前的前指的是什麼呢?性相近也,這個相字,相是當互相來講,這個互相與下面這個近、遠,有聯繫的,遠是指過去未來,近是指現在,遠的事情與近的事情互相對照,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個相互相對照來研究,也就是說,遠與近互相比較來研究。性相近,性,講到過去,過去好久啊,過去,這個近是本來的意思,禪宗指本來原則上,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本來的面目那就是直接指的本性。
性相近,相近就是指原來那個本性,性在最初的時候,是相近的,就是一切的眾生,一切人的性在最初的時候,相差不多。比如說我們人道的眾生,我們人道的人,現在看起來,各人有各人的心理,各人有各人的習氣,彼此距離遠得很。講到最初,最初的性相近那個性字,講到本性上面,大家沒有什麼差別,平等的,這叫性相近。
習相遠,有了習氣的時候,互相遠了,人與人之間彼此距離遠得很了,這個習指的什麼呢?習與性是相對的,習,古人講習慣成自然,一個人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從眾生迷惑了本性,他有了迷惑顛倒,在佛法裏面叫無明,在儒家來講這就是習氣。這個習氣是什麼呢?本性被這個習氣污染了,就變成識。我們人都有識,八識,八識一個根本識,就是第八識,第八識裏面有本性,有識的習氣,所以我們人有了識的時候,性與識混在一起。性與識混在一起,一般人言語行為都是識在起作用,性不起作用。習起作用,這個習從什麼時候來的,無始劫以來。 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妙法蓮花經,妙法蓮花經是講眾生的因果。眾生的因果遠在什麼時候,塵點劫以前,塵點劫以前還有數目的,塵點劫以前,我們這個眾生,我們每個眾生什麼時候才有這個眾生,什麼時候才有了這個識。我們不了解,法華經讓我們了解,認識,我們有識這個生命,遠到我們自己想像都想像不到。未來,如果是不學佛的話,未來也是無終的,一直就在那裏,用習性來作事情,習性就是把那些不好的習氣,習慣成自然,變成習性,就是現在一般人講人性化。他們講的人性化,不是本性,本性他們根本不了解,他們講的人性化,實際上就是習慣性的,這種習慣性一旦養成的話,人家只知道這個習慣的習氣,不知道本性。這樣人與人之間,愈到後來愈遠了。遠到什麼時候呢?你不學道,不學佛法,不學儒家的學問,永久一直這樣遠下去,愈到後來,人與人之間,隔閡愈多。因此,雪公的講義裏面講,夫前為體相,後指業用,故二聖之言同。二聖就是指孔夫子、釋迦牟尼佛。他們兩位講的言語都是同的,完全相同。非器小門戶之見能知也,不是器小,器量很小,小儒,這些小儒是韓愈,宋朝的歐陽脩、程子、朱子,這都是小儒,他有門戶之見,他們的見解不知道,不知道二聖之言,他們都不了解,所以他們闢佛。闢佛實際上就是闢儒家,闢佛,闢儒家,儒佛都闢的話,結果闢了自己,自己有沒有本性,人人都有本性,你說程朱那些闢佛的人,他沒有本性嗎?到後來還是闢他自己。非門戶之見能知也。後面老師就找出易經裏面的根據,他要按照佛法來講,體相用的話,就有那些小儒反對。
老師就從易經裏面講,周易繫辭傳裏說,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神是精神,無方,精神無處不在,那裏都有我們的心,這個神。而易無體,易是易經的本體,它沒有體,找不出相在那裏。又云,繫辭傳裏面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就是本性,太極要起作用的話就有陰陽,叫作兩儀,兩儀就是一陰一陽,這叫作道。繼之者善也,再繼之,按照陰陽往下起作用的話,就是善的,就是善。又云,顯諸仁,藏諸用,在仁裏面可以顯出來,用可以藏,藏諸用。又云,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能夠鼓動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這都是繫辭傳裏面講的話。這裏所講的體空相有,從繫辭傳裏面講的這些都是分開來,什麼是體,什麼是相。
體空相有,無論是佛家,無論是儒家,講到用上面都有善惡,體與相都沒有善惡。怎麼樣來定它的善惡呢?怎麼樣辨別體相沒有善惡呢?就是說,相中,起了相,相裏面有本體。前面講的,顯諸仁,藏諸用,這個用就是藏在體相裏面的,這個相裏面藏著有本體,有了相就起作用,這個相起的作用,一體萬用,起了任何相,任何用就起來。比如說,我們拿這個扇子,這個扇子,搧風這是它的用處,除了這個搧風以外,有太陽也可以遮太陽,用處很多。但是,你叫這個扇子,扇的本體,這個相,它是善,是惡呢?你用來搧扇子,遮太陽,這是用處,它是善的;你用這個扇子打人家,那就是惡的,所以相、體都沒有善惡,講到用處才有善惡。所以易經裏面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再講到六十四卦的象曰、彖曰,講吉凶无咎,皆是相,相顯示出來,沒有善惡,你占到那一個卦,怎麼用法才有善惡,這個分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這一章經文經過我們老師寫這麼簡簡單單很短的這一篇講義,可以把中國學術思想,從子思以下都沒有講得出來,他老人家把它講出來。也可以看出來,子思子以下,有的講性善,有的講性惡,有的講善惡無關,那都是牛頭不對馬嘴,那都是錯誤的。就憑這一章經文,可以知道我們老師在學術地位上可以立得住。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二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44:33